6年级的留英经历 让我最终成为一名“出国党”
马上就要18岁了,是浩浩荡荡的“出国党”中的一员。最想收到的成年的礼物,必须是美国排名前30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了,因为这是我奋斗多年所追求的梦想。而当我反观自己过去的求学之路,我发现这个执着的念想开始于小学时那三个月的英国交换生经历。
当时我在苏州外国语学校读六年级,正逢学校第一年兴办出国交流项目。经过笔试、面试的选拔,我有幸成为了第一批的赴英交流生。也许当年懵懂气盛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一次“离家留学”竟然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变。
我们一行小学生就怀着对新环境的强烈好奇的和对家人的稍许不舍,飞往了英国。目的地:格洛斯特郡 (Gloucestershire)的小镇温什科姆(Winchcombe);对口学校:Winchcombe School,一所由国家直接公办的中学。
在英国公立中学的课堂上
第一次尝试分级阅读
一下飞机,我们就受到了Winchcombe School的代表老师的热烈欢迎。来接机的老师叫Karen,是学校的图书管理员(随后负责了我们整个行程的指导)。所以,我们到英国的第一站就是学校阅览室。
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学好英语的秘诀——读书。
那是我第一次体验分级阅读,并从中大大收益。书架上所有的书都被按照难度分成了不同的级别,并且每本书上都有标签。老师先按照我们的英语测试水平,给我们每个人定好初始级别,然后就可以在这个级别里任意挑选书籍了!
每读完一本书之后,都要在电脑上完成一个“小测试”,考察内容涉及故事梗概和词汇。顺利通过测试之后,就可以继续升级。
还记得去之前,痴迷哈利波特的我辛辛苦苦地啃原著,而经过三个月的阅读培训,再拿起那几本看不下去的原著就轻松许多了。
同时,为了尽快跟进上课所需的用语,我们的中国带队老师也会给我们发单词表。每周都会有好几次默写,晨默的早晨实在不好熬。不过现在想来,还好在环境所迫下完成了那一轮词汇积累,让我们的听课效率和写作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在口语方面,更是突飞猛进。我们全天除了早上有中国老师领队上早课,其他时间全都是全英文环境浸泡。
课内,我们的英国同学同桌总会耐心地给我们解释科学课术语,帮助我们跟上老师的进度。课外,我们从乐高玩具聊到中式料理,从怎么养豚鼠聊到怎么吹葫芦丝,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口语表达。到后来,我们同行的中国学生也开始习惯直接用英文交流了,就这样逐渐融入了那个大家庭。
餐桌上,小伙伴们一本正经地学习起英式就餐礼仪
礼仪是常事并非小事
说到家庭,我们住在当地人家,成为了他们家庭的一部分。
记得第一天“进家门”,就被住家妈妈Katie明确告知了许多规则:
·洗完澡要清理浴缸,淋浴时间不能超过晚上10点
·早上起床要整理床铺
·要按时一起吃早饭
·刀叉使用要规范
·上学不能迟到
一次,我赶着去上学就把书包里不用的书随意放在了床边。那天一回到家之后,Katie就严肃地把我带到我房间,指着地上的书跟我说:“不要再让我第二次看到这样的房间。”
但别误会,住家妈妈不是严肃高冷,而是看重礼仪培养。她是在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我非常尊敬她,还特别喜欢她晚上睡前还会给我和她女儿一起读一个故事。
走出温暖的住家,礼仪还是无处不在。Winchcombe那时还一个规模很小的镇(去年秋天的时候Katie在邮件里说学校周边在造200幢新房子),人口基本都是白人,亚洲面孔的出现也是让镇上的居民好奇不已。
除了路上遇到陌生人也会自然地问好之外,他们还会主动关心一下我们的居住感受。一次,我从学校走回家路上经过一户人家的前院,女主人正好在院子里照料树苗,见我路过就站起身来对我微笑。
“下午好!在我们小镇上一切还习惯吗?” 说着放下手中的活儿,穿过院子朝我走来。
“啊……挺习惯的,谢谢。”
“好高兴听到你这么说,把这里当家吧!”
“嗯,很喜欢这里。你的院子很漂亮,小镇上的院子都很漂亮。” 我当时想起了住家妈妈曾跟我说过要即时赞美。
“谢谢!你是个非常有礼貌的中国女孩啊!”女主人很激动,而我心里暖暖的。
见陌生人也打招呼的习惯,我现在仍会有,虽然通常只是在晨跑时,但每次微笑都可以唤醒心中存留那份暖意。
英国学校下午一般都有户外活动课
课堂外的天空很高
在英国的三个月里,可以说学习毫无压力。尽管英语、第二外语和历史课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的科目,但是我们的精神总是可以在下午的活动中得到放松,从来不会压力过大。
Winchicombe School的操场和我们学校的不一样,是不规则的天然草坪。在这样的操场上运动,给人一种置身与林中空地的舒畅,心情一下就好起来了。
那段时间里,我们在接触了一种叫“板球”(Cricket)的运动,规则和棒球很像 ,通常一玩就是一下午。
刚开始,我们可都是这项陌生运动的菜鸟队友,每次要轮到我们击球时,都很紧张。同队的英国同学看出来了我们的顾虑,特地跑过来跟我们说“忘了比赛,随意玩!”随后还耐心地帮助我们学习这项运动。我们开始被动地认识到团队精神,又在接下来的各项活动中有机会去主动实践。
英国人很注重周末的安排。我的住家妈妈每个周末都会给家里人安排一次出游,我便有幸随他们一起四处游走:访罗马人的古迹,参观皇家花园,去莎士比亚故居,看泰晤士河上的天鹅,徒步在开阔的放牧区。
从历史到到建筑,从动物到植物,这些直观的知识是生动鲜活的,可触摸和互动的。这些知识我现在依然可以清晰记得,并且还能作为生活论据拿来活用。在我高二准备SAT2世界历史地考试的时候,有关罗马和英国的历史理解起来就很轻松。
在英国参观了那么多的古堡、故居和花园,回来才知道那些可都是一本本生动的教科书啊。当年只是带着轻松的心情觉得好玩而从导览、导游和当地人那里获取的历史故事,却帮我奠定了基础背景,开拓了学习思路。
在英国学校的图书馆看书
情急之下的沟通挑战
在我到英国的第二个周末,我们原计划去参观一个皇家故居。吃完早饭,我一站起来就觉得肚子很疼。那时我第一次肠痉挛,所以根本不知道这样剧烈的疼痛到底是什么情况。
整个人第一反应就是害怕。但是我却不知道怎么跟住家妈妈解释,描述症状用词不准确,说了半天也说不清楚。因为不好意思拖累全家的出游计划,我一边说着“好多了”一边强忍着剧痛上了车。
在参观的过程中,Katie一直在关心我的情况,我只能说“还疼,不过好些了。”然而内心的无助确实越来越强烈。那时,我对新环境的好奇降到最低值,对家人的想念则飙升到了最高值。
我努力告诉自己要主动求助才行,便决定在出游结束后回家给领队老师打电话,只是要努力熬过这一段时间就好了。奇妙的是,就在我们走向停车场准备回家的最后几步路上,疼痛突然就消失了。
当时的我觉得就像是经历了一次考验,内心十分庆幸自己并无大碍。虽然那时候小,解决的方法还是很不成熟,但是整个过程确实考验了我的坚强淡定,并激发了我自己独立思考解决困境的方法。
没有人管才是真正的考验
在六年级之前,我们每天的作业都有课代表盯着收,每周末的作业都有家长检查签名,可是一到那里,没人管。面临每个周末丰富多彩的安排,我发现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在回家作业上磨蹭。
有一天早上,我带着空白的周记本走进了教室,心中忐忑不安。老师在早课的时候安排了许多事宜,并没有时间检查作业,而我却紧张得心不在焉了一节课。
下课的时候,我心中释然,却又愧疚。抬头竟看到好几个同学主动上交了作文,老师拿到后说:“很好,我会帮你们把文章发到博客上去给你们家长看看!”我默默低下头,后悔不已。
后来我发现,在没人管的那几个月里,没有人责怪你不优秀,但是每个人都会赞许的你的努力。在没有人督促和施压的环境下,当我的阅读级别冲到最前面,单词默写连续满分的时候,我终于收获到了主动学习的成就感。
一晃六年过去了,那是一场英伦梦,伴随着余音袅袅。这次经历让我真切体验了西方教育的优势所在,看到了差异。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独立发现自我的旅程,让我全方面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也让我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学习环境。
我回国之后,花了更长的时间去进一步分析和整理。在进入高中之前,我去参加了北美的类似项目,体会同样深刻。如今,我将迎来又一次海外修学之旅。这次,我依旧带着对新环境的强烈好奇,也在心中多存一份对家和祖国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