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留学生:自由撰稿乐趣多
为了让自己的留学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生赵同学在英国做起了自由撰稿人,这可是个好“差事”哦!
留学的日子,转瞬即逝。时间管理就好像分蛋糕,给喜欢的事总会不自觉多分一些。对我来说,这块大一点的蛋糕就是自由采访自由写作的时刻。
因为专业的关系,本科期间的我就有很多机会出门拜访很多平常即使见了面也没有理由去打扰的人。
这其中包括政府议员、市长、涂鸦艺术家、建筑师还有剧作家等等。英国大学新闻系的训练严苛残酷,导师常说没有一百分的采访,就永远写不出一百分的故事。
听起来很铁血的一句话,却是屡试不爽的真谛。
本科毕业之后,凭着自己之前学的几招“三脚猫”功夫以及可遇不可求的好运气,我有幸在英国做起了自由撰稿人,主攻的方向是当代艺术家专题访问。
与念书期间有所约束的选题不同,撰稿人在选题上的自由度非常高。与编辑沟通过后,只要选题符合出版物的标准,剩下的采编写甚至拍摄都是一个人的事。
也正因如此,这份听起来要求过多的苦差逐渐变成一件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写稿都无比“慵懒”的美差。
采访手记
现代科技为人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虽然面对面的采访通常会花费很多前期沟通的时间,但是结果却是邮件与电话采访无法企及的。
那些举手投足间的肢体细节以及访问间歇的题外话都能成为一篇好文章必不可少的点缀。
当然因为篇幅的关系,这些细枝末节不可能都被完整记录在文章中。而暂时“淘汰”的部分并不会因此失去价值。
变废为宝很简单,只需要白纸一张,黑笔一支。潦草几笔,流水帐一般,便是值得自己珍藏的采访手记。日积月累,翻开本子都是回忆。
意外收获
今年年初,之前采访的一位艺术家来伦敦参加London Short Film Festival展映,许久没有联络,突然在邮箱中看到他的邀请邮件还是颇为意外又有些惊喜。
他是我采访的第一位艺术家,大学毕业后留在谢菲尔德,这座听上去和艺术没什么关系的城市。
我记得采访时他说留下的理由很简单,谢菲尔德有他想要的一切:安静,好空气,废旧老厂房还有不至于让他产生交际恐慌的适量同类。
他与很多国际一线时装品牌合作过,却轻描淡写说那些只是用来应付赚钱的作品。
末了他说在准备一部电影,由于细节部分涉及版权及隐私,我便没有多问。反倒是他,大方拿出自己的画册,给我看那些可爱灵动的手稿,自信又平和。
我欣赏他的坦率也珍惜他的诚恳,采访完后,试着与他保持着联系,神出鬼没的他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间回一条短信,发一封邮件。这便是采访中的意外收获,一个转身,收获一段友谊。
哦,对了,千万别信《欲望都市》里的Carrie Bradshaw,自由撰稿的经济补助没有那么华丽,如果想要靠它来住管家公寓或是天天逛Manolo Blahnik,那还是彻底打消这个念头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