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每逢佳节倍思亲 浓浓关爱泪满襟

2012-10-23 作者:joe 来源:本站原创

重阳佳节每一位海外学子一定很思念自己的父母,父母们也格外想念自己的孩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此小编分享两篇包含浓浓关爱和思念的小文章,借此提议同学们大声说出对父母的爱吧。

重阳故事两则

学生篇:用做饭代替思念

中国留学生对于做饭的用功和讲究,连外国人都发现了。不知多少中国孩子,留学之后,从十指不沾阳春水,进化到可以在饮食方面自给自足,其中有天赋的,回家时露几手,还可以让家人惊艳一下。

四个月前的我也是完全不会做饭的。到了英国,住在不包三餐的宿舍,吃了一段时间又干又冷的三明治类食品,边吃边换算汇率,难以置信地感叹价格与美味程度的不成正比。我吃惯江南鱼米的胃,像动不动游行示威的英国人一样,入乡随俗学会了抗议,为我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了一定困扰。

于是,在某一个寂寞而饥饿的晚上,我鬼使神差地钻进了厨房,摆弄起了电磁炉灶、各式厨具和调料,并从一只西红柿两枚鸡蛋开始入门。结果是,三日之内自学成才,掌握了做饭的基础要诀。

现在的我,时间紧,就熬一碗杂粮小粥,炒一份西红柿培根炒鸡蛋;空闲时,就慢慢泡制五香炸鸡翅、芦笋羊肉汤、虾仁鸡蛋饼。一段时间下来,成功地平息了胃的怒火,当然也让它愈发娇惯起来—我几乎再也不想拿三明治汉堡意面果腹充饥了。我的胃似乎比大脑领先一步理解了广大英国民众:拿惯了的福利忽然消失必然引起愤怒,似乎除了把福利还回来,没有别的解决方法。

我很是崇拜的作家先生马伯庸,也曾留学海外,后著有《留学生七种武器之泡面》一文。借着一包小小的泡面的不同煮法,以武侠小说的笔触,写尽留学生中各种分支派系、诡谲风波。种种象征之下,一层意思是做饭的手艺是留学生的一种重要技能,其中反映出掌勺者的人生态度。“食”中映射出万象的留学生活。

留学的大环境,促使留学生学会自己做饭。外面的东西贵而滋味难以保证,而家乡的食物又太过好吃。此外,也有社交意义:周末很多人的活动,就是聚到一起,每个人做几个菜,然后交流这一周的酸甜苦辣。美味的食物、蒸腾的热气、多样的调料、频繁使用而整洁干净的厨房—听起来是不是很有家的感觉?为自己和同源的人好好地做饭,饱含着一种近似亲情的温情。仔细想来,似乎华族和印巴学生格外喜欢自己做饭(不信你去翻翻厨房里的柜子,一定会发现各种咖喱香料)。

欧美学生所谓的自己做饭,往往不过是热块pizza,烤个肋排,在厨房里来去匆匆,不会在炉灶前挥汗如雨。或许是华人和印巴的饮食文化异常丰富美好,且与当地风味极其不同,才致使他们投入如此多的时间精力在做饭上。在海外,物质食粮染上了精神食粮的意味,做家乡饭有了一种寻友、寻亲、寻根的意义。

父母篇:我给留学女儿寄包裹

到国外留学才几个月的女儿,从经济角度考虑,今年不打算回家。

女儿最喜欢吃腊味。一入冬,妻子就开始忙活,又是灌制香肠,又是熏鱼熏肉……

待东西准备得差不多时,开始考虑包裹的邮寄事项。

寄邮包那天,为避开高峰期,我和妻午饭都没吃,就扛着东西去了附近邮局。此时邮局营业间顾客不多,我们排了个下午头号。

营业员听我们说是给女儿寄年货,忙匆匆吃了午饭,就给我们办起邮寄业务来。

吃的穿的用的,往邮盒里塞了又塞,挤了又挤;邮盒换了又换,磅秤量了又量。折腾老大一会,终于在下午邮车到来前搞定。

返家的途中,我颇有感触:邮包再大也装不下父母对儿女的关爱之心;磅秤再准,也难称出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思念之情。

我的好女儿想必正吃着从长沙寄去的腊味吧。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