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记:追求梦想贵在坚持
留学深造是不少国内学生的梦想,但留学并非是人人适宜。这需要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良好的语言能力和明确的专业学习方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出国留学更是个系统工程,有关前途事业,需慎重考虑,选择最佳的留学时机。我觉得有志于出国留学的学子们,不妨问自己八个方面的问题,来检验一下自己做好准备了没有?”留学专家指出,理性留学对于即将走上留学征程的高中毕业生很有指导价值。
在2013春夏伦敦时装周上,女装设计师王海震战胜众多对手,成为第一位赢得“时尚边缘奖”的华人。子川专访了海震,请他畅谈在英国读书、工作、创立自己品牌的经验,并对中国学生提出建议。
来自中国辽宁省大连市的设计师王海震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旗下(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的伦敦时装学院(London College of Fashion)时装设计本科(BA Design and Technology in Fashion Industry)和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的女装设计硕士(MA Womenswear Fashion)。
在2013春夏伦敦时装周上,第一次参赛的王海震力压群雄,一举获得颇具含金量的“时尚边缘奖”(Fashion Fringe) 。成功的背后,凝聚着他14年来在英国深造、工作、创立自己品牌的不懈努力。
来英国之前,王海震“误打误撞”学了服装设计,当时处在初级阶段,到最后一年才懂得多了,越来越喜欢这一行。
后来,他了解到英国的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和一所美国学校的情况。想要到更好的学府了解更多的海震经过一番比较,把圣马丁的女装设计硕士当作目标,着手申请留学。
海震到英国之后才了解到圣马丁不是很容易进的。“十几年前的我从作品、思维、语言能力等各方面都远远达不到要求;我当时拿到了圣马丁的面试机会,但是到了那里就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后来就被拒之门外”,他回忆。
因此,王海震转投伦敦艺术大学旗下的另一所学校伦敦时装学院,从大二读起,从零开始了解英国时装设计的理念。从伦敦时装学院本科毕业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地到圣马丁艺术学院攻读女装硕士。
在圣马丁读硕士的一年半给海震的思维带来了特别大的转变,收获非常大。由于申请的时候竞争就很激烈,因此每一位同学都是佼佼者。那期间他看到同学们的设计,令自己的思维得到开阔。
同时,主导老师和客座教师的教导都使海震获益匪浅。“客座教师中有很多都在伦敦时装周做过秀场,第一时间向学生传授经验,当时会遇到哪些状况、如何处理”,他说。
海震告诉子川:“在圣马丁学习的时候压力非常大,有的导师会不断地给你压力,批评你的作品”。他的一些直白的想法,导师在辅导的时候会旁敲侧击,或者直接否定,让他了解到全新的思维方式。“不是教学生如何去做事,而是通过特别的方式给你带来自信”,他解释。
工作与创业
在中央圣马丁学院的学习接近尾声,意大利一个设计比赛的负责人到学校看毕业展时很欣赏王海震的作品,就写信邀请他参赛。他把自己的毕业作品发过去,随后入围最后一轮,到意大利做展。
虽然海震最后没有赢得那个比赛的大奖,但是作为评委的英国先锋艺术风格设计师夫妇Boudicca看中了他的作品,邀请请他到他们的公司做设计师。
就这样,他开始办理英国工作签证。同时,接到那个比赛负责人的通知说,意大利时装品牌Max Mara正在全欧洲范围内遴选10位设计师到他们的总部工作。海震就参加了初选,按要求做了一个项目交了上去,没想到成功入选。
这样,王海震的英国工作签证刚刚办好,意大利那边按照参赛前签署的协议,也必须去工作。他与英国这边的公司商量,先到意大利工作了半年,然后回到英国工作。
在Boudicca工作了一年半之后,海震得知英国时装品牌All Saints有兴趣请他过去工作。当时正好想换个环境的他去参加了面试,就这样跳槽到All Saints,转了工作签证。
一直有意创建自己品牌的王海震在All Saints工作一年之后,把签证转为高技术移民,有了自主创业的自由,于是顺理成章地于2010年创建了Haizhen Wang品牌公司。
力压群雄
在刚刚结束的2013春夏伦敦时装周上,第一次参赛的王海震战胜多位实力强劲的对手,一举获得“时尚边缘奖”(Fashion Fringe)。
本届“时尚边缘奖”主席、英国著名品牌巴宝莉(Burberry)的创意总监克里斯托弗·贝利(Christopher Bailey)表示,入围最后一轮的三位设计师都很棒,但还是把大奖颁给了王海震。
谈到获奖感受,海震坦言:“说实话,我不觉得意外,当时我很兴奋,也很紧张,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比赛结果一定会是你想的样子;但是,我的作品的特点是偏重剪裁(Tailoring),正是他喜欢的东西”。
最后入围的三位设计师的作品完全不同。“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就会估计出一个大概的结果;如果我发挥失常,或者对手发挥得特别好,我也要接受现实;其实,我在进入最后一轮的时候信心就上来了,他说。
海震解释:“毕竟,评奖是个漫长的过程,除了看作品,还有面试,要看你的性格、思维、想法,全方位地考虑你这个人是不是明日之星,能不能成大事;既然他们把我选进前十名,又选进前三名,证明他们对我的作品非常感兴趣”。
王海震的获奖作品把从西班牙著名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那里得到的灵感和日本武士服的一些细节结合了起来,在线条、光线、廓形上形成鲜明对比。
“建筑是生硬的、男性化的,直线的,而女性的身体是曲线的,所以我的作品中,直线和曲线的结合是大方向”,他介绍。
大势所趋
“时尚边缘奖” 由英国著名时尚评论家科林·麦克道威尔创立,旨在发掘优秀新锐设计师,并通过伦敦时装周这一平台,展示他们的作品。
2003年,第一届时尚边缘大赛举办时在业界引起轰动,当时刚刚本科毕业的王海震亲临现场,为之倾倒,因为如果能进前三名就等于成名。
虽然海震不认为自己具有参赛的实力,但是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以这个奖为目标。“等这个奖等了9年,非常激动”,他兴奋地说。
终于有中国设计师拿到这个奖,是不是也是大势所趋?
海震表示:“我觉得这表明,西方渐渐开始对中国人的设计有一些认知了”。
据了解,从全球四大时装周的大环境来看,法国和意大利的时装周很难闯出名,因为大牌太多,而且他们的行业协会并不是主推明星设计师的。
美国和英国的时装周比较推崇明星设计师,而美国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华裔设计师。相对来说,伦敦时装周不是很愿意推崇亚洲设计师。
“我感觉,也就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好起来—以前的情况,不管你的作品再好,只要你是亚裔,获得推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感慨道。
理想与建议
作为华人的王海震,他的作品中似乎缺少中国元素,这是为什么?
海震告诉子川:“我知道有一天会有记者问我这个问题,你是第一个这么问的—我觉得,中国传统的东西非常好,我并不是不想用,只是觉得还没到用的时候”。
“我想,如果是用的时候了,我一定会把中国元素运用得与众不同,但是,当我没有完全把握的时候,我宁可把这个愿望放在心底;其实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中国传统元素以现代的形式表现出来”,他解释。
赢得“时尚边缘奖”,获得两年资助和自由发挥空间的海震表示,如果考虑成熟,有可能会朝融合中国元素的方向发展。
王海震在设计上的理想是,自己的品牌能够打入全球大型连锁百货商店,并且能够拥有自己的专卖店。“首先立足伦敦,然后向欧洲、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发展”,他说。
目前在英国攻读时装设计专业的中国学生为数众多,王海震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海震不假思索:“坚持,虽然这是很简单的一个词,但是我觉得要真正做到却非常的难;我觉得,如果你有很强的信念,并且对自身所追求目标的自我肯定程度如果到了,就一定要坚持住”。
“要相信,总有一天会有出头之日,我一直就是这么做的;当然,有时候机遇也很重要,我就是赶上了一个好年份和一个好评委”,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