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日记:围观伦敦裸骑(图)
6月9日下午,总“依恋雨点”的伦敦竟突然放晴,想必老天也要为已连续举办九年的伦敦裸体自行车游行活动“送上阳光,鸣锣开道”。 于是,今年海德公园千人裸骑万人围观的壮观场面成为可能。作为围观群众的我,不仅仅是“大开眼界”。
这位已连续三年来参加此活动的仁兄这次运气不好,单车碰巧“晚节不保”,没法跟着大部队骑行了。
“赚到了”
来英国留个学,各种“赚到了”:不小心撞上了百年难遇的女王钻禧庆典,跟着英国人民欢乐了四天,在风雨中等候女王游船马车向我挥手致意;躲不掉的2012伦敦奥运,说不定还能在异乡听着国歌看着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原来只能“远观不可亵玩”的温布尔登和老特拉福德,也将有幸前往;围观过一些示威游行罢工,也看了Westlife告别演唱会。
但貌似以上这些都不足以让我国内那帮朋友如何的“羡慕嫉妒恨”,直到,今年我也凑巧围观了以环保为初衷的全球性年度盛事----“世界裸体自行车日”(World Naked Bike Ride Day)的伦敦活动。
这项在世界各主要大城市都会举行的年度活动今年已是第九年了。这项极度吸引人眼球的活动旨在通过裸体骑自行车的方式呼吁单车族能在马路上享有更安全的环境,反对汽车文化,反对人类对石油的过度依赖,提倡自行车这一类环保的交通工具。
听说,2004年的首次活动即是从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开骑。当时,除了58个参与者外,更有10来个路过的普通骑车者受到激励,当场“宽衣解带”加入裸骑行列。而如今,这项活动不仅遍布20多个国家和包括巴黎、芝加哥、马德里、东京等近百城市,每年各地的参与人数也已突破千人。
活动的着装指导是“bare as you dare”,也就是说“你有多敢,就露多少”。 全裸并非必须,不过还是鼓励你“释放天性,不着一物”。
其实国内去年在广州大学城有绿色骑行组织也欲组织类似的活动,虽然裸骑行为并不犯法,但“有关部门”还是“建议”不要全裸,而是半裸或穿着清凉。当时还在社会上引发了一系列争议。
这位大叔的装扮让人联想到“皇帝的新衣”
海德公园,欢乐大聚会
今年骑行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还是海德公园。计划车行队伍途径伦敦主要名胜,例如皮卡迪里(Piccadilly)、特拉法加广场、白厅、西敏寺大桥、伦敦眼、滑铁卢大桥等等。既然海德公园是骑行准备的大本营和出发点,我和同学在研究好路线后打算直接去那蹲点。
刚出地铁站,路痴的我根本无需分辨方向,随着人流奔涌的方向就知道裸骑活动的大本营是在海德公园威灵顿拱门(Wellington Arch)下。
举目可见的是推着自行车的人群,举着相机的人群,男女老少,好不热闹。作为相机聚焦的主体——“参与骑行的人”已经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时间点一到,组织者一声令下,便能浩荡出发。
这里的“ready”,我指的是“着装准备”的ready:不仅仅是“脱光光”,更是如何身着特色油彩,身戴独特饰物,装扮成动物或社会名流,展现个性,亦传递反对汽车文化,提倡绿色出行的信息。
围观一族的装备也毫不逊色。智能手机、单反相机、iPad……许多媒体也装备齐全,占据有利地形,时刻准备着。
除了我们这种提前就知道消息,带着相机来蹲点的,也有大批“误入”公园踏青的市民或来观光的游人。海德公园的广场、草坪如万人聚会,热闹非凡。
秒杀菲林
下午3点半正式开骑,围观人群自觉站在马路两侧,让开一条道。只是不到几分钟,原来能供两辆汽车行进的通道已被热情的群众“不由自己的”挤成了只供几辆自行车“相拥而行”的羊肠小道。
映入眼帘的是朝你挥手“黑猩猩”、带病出席的“菲利普亲王”、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胸部画着英国旗帜的妙龄少女、坐在三轮车中风情万种向你挥手致意的“女王”、身绑天使翅膀的少妇……
此外,绿色骑行工具并不仅仅是二轮单车,骑行队伍中滑板、独轮车、供残疾人使用的三轮手控车、滑轮、类似游人乘坐的“人力黄包车”应有尽有,你不禁惊叹他们的想象力。
骑行者如奥斯卡红地毯上的明星,受到夹道粉丝热烈的欢呼,他们各异的着装也“秒杀”了现场不少菲林。队伍陆陆续续从广场出发,大概过了一个小时数万围观群众才目送完最后一辆骑行者。
各取所需,自享其fun
此时,海德公园人群渐渐散开、也有游人直接席地而坐,享受这难得的午后阳光。人群中有个头戴蓬头假发,身前罩着英国国旗,赤身裸体的男子特别引人瞩目。
他说这已经是他第三年来参加这个活动了,只是这一次他运气不大好,单车碰巧“晚节不保”,活动当天给坏了,也就没法参加骑行活动了。与几个游人拍完照后,他说他要去换衣服了,有点冷。
我问他为什么要参加这种活动,这真的对于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加强自行车骑行者的公路安全有帮助么?
他说,自然有人参加是真想宣传公益理念,有人就是觉得好玩,但这也没什么。很多事情你知道政府没办法改变什么,那我们就只能自己身体力行,吸引人们眼球了。
今年参与人数的规模已足以让我大开眼界,不过他介绍说,去年因为天气更好,实际上人更多(超过1500人),也更“crazy”。
其实有时候,纠结一项活动的意义似乎本身也没什么意义。每个人参与的目的不同,围观的目的也不同,各取所需,自享其fun,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