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楠专栏:节日季,派对之外
西楠专栏:节日季,派对之外
BBC英伦网特约撰稿人 西楠
西楠,80后旅英自由撰稿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比较政治学硕士,曾任媒体记者及编辑。——编者
圣诞与新年的气氛从何时开始?
在身边,家附近的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兴许就从那光秃秃的枝丫上挂起的银色装饰灯开始;从河边桥头那一红一蓝两个彩灯大雪人开始;从商厦中,各间店铺门前立起的青葱圣诞树开始。
平日写作、阅读时爱去的咖啡馆里,某个周五的午餐时间,店员们齐刷刷戴上火红的圣诞帽,或是鹿角。收银台前挂起亮闪闪的红色彩带。上前要一杯早餐茶,音响里此刻正在播放的是1945年在好莱坞创作的假日歌曲《Let it snow》。
“……大雪没有停止的迹象,我已买回玉米做好吃的爆米花,将灯光调暗些,这满天纷飞的醉人大雪呀,继续下吧……”面前,一位操西班牙口音的服务生递上我的早餐茶,在音乐声中体面一笑:“Any plan for the weekend, Madam?(周末已有什么好计划么,女士?)”于我而言,所谓“节日季”的感觉,就在这一刻来临。
未过期的“第二次机会”
圣诞与新年的氛围也从四处张贴的节日季电影海报开始:尽是愉悦的金黄底色,两杯诱人香槟,各位大牌面孔——那是时下英国电影院里正在热播的《New Year’s Eve》(除夕夜)。
电影属于浪漫轻喜剧一类,大致讲纽约城内一些情侣与单身者在除夕夜前,各自发生的几段小故事。这些人中,有待产妈妈、医院护士、时代广场负责人、快递员、歌手……故事间相互交织,最终以“看时代广场倒计时”为契机,将本无瓜葛的几拨人马串在一起。“全世界共同庆贺新一年将带来的希望”,在影片的开端如是说。
傍晚的比斯特如同童话世界。
此片一些影评并不留情面,但无论如何,我愿提提其中某处:将近末尾,纽约时代广场人山人海,人们纷纷仰头观望,等待传统的高空降球仪式—— 一只巨大的水晶球将由低处升高,再从顶部降落,象征新一年的开始。不料意外发生,水晶球在上升过程中卡住,一时原因不明。
于是,当晚仪式的负责人“克莱尔”面对危机,以急智发表了一番讲话挽救局面。尽管确是急智,但急智中见真情。比方她说到,“在午夜之前,第二次机会尚未过期”。人们或许无法控制天灾、战争、饥荒,但毕竟还有那些能够控制的事情:爱与原谅。或许该公平的说,本片故事远不足够扑朔迷离,甚至被网友揶揄为“比生活更无聊”,但如此主旨在眼下看来,却很合时宜:节日季,不只有疯狂的派对。
给自己的礼物
节日季还往往与购物相关联。尤其就在圣诞与新年过后不久,又将迎来祖国同胞的春节,真是三位一体的完美购物借口。
朋友中有人专程从法国赶来购物,有人准备回国过春节,顺便为亲朋客串一番买手,于是开了两辆车,奔着牛津郡的比斯特购物村(Bicester Village)而去。
顾名思义,购物村就是买东西的地儿,名牌云集,集中建设,又成了“村”。说来见笑,时常对物质缺乏热情的我,这还是头次去比斯特。第一感觉是比想象中远,加上天气不佳,从东伦敦出发,往返共计在路途中花费四、五个小时。
我送给自己一副新墨镜作节日礼物。
到达目的地,同行者中有那么一两位,明显和我一样,是来打酱油的。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在各家店面门口胡晃一圈,遇见价格在两位数以内又看着顺眼的什么东西,随便买买,接着就是在咖啡馆间轮流坐。另一些买得兴致高昂的友人屡屡经过,我们便善解人意的令其留下购物袋,帮忙看管。
其余印象,又得提同胞们的购买力。但此时的比斯特还好,人潮规模合情合理。目测一下,其中大约40%的亚洲面孔。一些人买得很专业,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箱装下扫来的货。一天过去,我们一拨人总结自己的战斗力很平庸,起先逛得最起劲的那几位说,这会儿价格还不够亲切,大多只是“批发价”,真正的大幅度打折,还得等圣诞过后。
我的战利品有且仅有一只Diesel的粉框大墨镜,不到四十镑,称得上物美价廉。这件战利品令好心情一直延续到现在,原因倒不在于物美价廉,而在于它所带来的象征意义:节日季里,我给自己送了份礼。
傍晚离开比斯特前,站在高处的停车场向下再看一眼,感到如同走入童话:天幕深蓝,没有星星,云彩连成一整片厚重的黑。这黑之下,是排排整洁的尖屋顶,屋檐上的银色灯光璀璨夺目,与近处草场上紫色的射灯配合完美……
这一切,大概就是节日的感觉,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