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留英“海归富二代”当起“猪倌”

2010-05-18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宁波网

一个人当“80后”、“富二代”、“海归”三种身份交织于一身时,其形象可以想象:名车、名表、名牌服饰加上高薪职业。当再加一“猪倌”身份时,形象开始变得难以想象。叶凯峰便是集这四种身份于一身的人,正是由于这四种身份的互相交织,使得各个身份所包含的传统印象也发生了转变。

“80后”的印象转变:有理想,能担当

传统观念:“80后”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伴随着“小皇帝”、“小公主”的称呼成长,性格被归纳为:依附、娇惯、不负责任。

叶凯峰是观海卫镇人,在英国留学4年,2005年回国进入家族企业工作,着手改革企业人事制度,略有小成,使企业的财务收支和人力成本得到控制。两年后,他跳出“守业”,开始自己创业。2008年创办了慈溪惠农生猪养殖场,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惠农生猪养殖场已有存栏猪7650头,年出栏无公害生猪2万余头,年销售3500万元。

采访时,叶凯峰开玩笑说,自己是抓住了“80后”的尾巴,1980年出生的。也感谢这个身份,他刚在日前当选了2009宁波市十佳大学生“创业新秀”,这次评选活动的要求之一便是1979年后出生的。他告诉记者,家庭企业他还在参与管理,但养猪场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

“海归”的印象转变:俯下身子,亲近农业

传统观念:“海归”是精英,喝过“洋墨水”,回来工作不是企业高管就是高级技术人员,肯定不沾“泥点子”。

叶凯峰回国后,父母便希望作为独子的他能够打理公司,继承父业。他在家族企业工作了两年,但在两年间他一直在寻找项目。“一开始还是在寻找类似纳米塑料这样的工业项目。”“海归”的经验提醒了他,英国的农业发展现状让他看到了将来中国的农业发展模式,而国家正在提倡发展现代农业,同时食品安全不断刺激人们的神经,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农业。

当他提出要养猪时,家人朋友都反对:“留学生养起猪来了?”但个性强硬的他还是坚持干了起来。“其实你们外行人不知道,无公害养猪里面的学问深着呢,它也是一个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行业。”叶凯峰说。

“猪倌”的印象转变:坐在办公室里“养猪”

传统观念:“猪倌”穿着围裙,在猪栏前提着一桶猪食倒进食槽,或是拿着工具清扫猪栏,总之干的都是力气活、脏活。

叶凯峰带记者来到场长办公室,墙上两个25寸的电脑液晶显示屏,屏幕里全是猪的画面。操作电脑,可以看到所有生猪的养殖生长情况。“我就是这样坐在办公室里‘养猪’的。”叶凯峰说。

记者很想去养猪场看看。叶凯峰告诉记者,进入养猪场有严格的程序,必须身穿工作服,脚穿胶靴,胶靴要在消毒室内经过消毒池消毒,身上喷洒雾状消毒液,并经过紫外线灯光照射消毒后才能进入。记者打消了进养猪场的念头,仅从电脑监控画面上看,养猪场非常整洁,场内分区繁养,场内工作人员、物资运转采取单一流向,分设净、污道。

“我对创建养猪场的定位是:建立一个科学化管理、无污染、能源循环利用的小生态养殖系统。养猪场是个开头,现在正在筹备有机蔬菜种植基地,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生态系统。”叶凯峰说,“得益于自己的留学背景,在养猪场运营观念、生产细分及成本控制上,我更加有优势。”

说起“富二代”,叶凯峰并不喜欢这样的称呼,因为与之相联系的多是“飙车”、“炫富”等词,对他而言,更合适的是“企业家二代”。他直言,由于这样的身份,让他在创业时有资金上的优势,但是上一代的财富对他来说,是一种压力和鞭策,“在三四年内,无公害生猪养殖场的出栏量要达到10万头”,这是他的目标。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