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归》 全面梳理中国150年留学史
据查阅,中国从1872年开始,清政府每年派30名幼童到美国学习,连续四年共派出120人。
这些幼童的年龄段在10到16岁之间,将在美国进行为期15年的留学生涯,经费全部由清政府负责。
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12岁的詹天佑便是其中一员。
《中国海归》中收录了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与“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清政府为办理幼童留学专门成立的机构)签的一份保证书:“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这份卖身契一样的文书,加上长达15年的留学时间,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这批幼童中,几乎全出身寒微。
幼童留学计划的实施,打开了中国留学的大门。
150年来,学有所成的留学归国人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对海归的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各种代际划分。
近现代,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可分为五代:清朝时期,以容闳、詹天佑、茅以升为代表的第一代海归,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洋务运动的主力;清末至民国初期;
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陈毅等政治家、军事家留学日本、欧洲、苏俄等地,成为第二代海归,属于“留学救国”的一代;
新中国成立前,以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邓稼先等为代表的第三代海归,主要从欧美留学回来,许多人成为声名卓著的科学家、教育家、艺术家,成为新中国社会发展与国力提升的栋梁;
新中国建设时期,中国向前苏联,以及东欧等地区的20多个国家派出了1万余名留学生,主要在国外学习工程技术和实用科学,回国后都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新中国的中坚力量,这是第四代海归;
改革开放后,出国留学走向多措并举,留学生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第五代海归有着多重文化熏陶、国际性人脉和资源、全球化视野、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等,是全新的国际化人才群体。
近年来,海外人才逐渐形成一股归国潮。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国力的强盛和环境的宽松。
如何给有能力、有专业知识的海外人才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更好地吸引他们回国工作、创业?
《中国海归》在全面梳理150年留学史的基础上,也对我国历代留学政策的得失成败进行了分析,为当下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