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子女不知红军 "不明白为什么鼓掌还要练习"
“海归”子女国内插班上学遭遇教育差异 小“海归”日记提出疑问——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是媒体上常说的“海归”派。孩子们有着外国籍,从小在国外长大,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却只能听懂简单的中文对话,不会读、不会写。他们要为了父母的事业,跟随父母回到中国。他们在新学校里碰到的问题,超出了父母们原本的想象。
他们在快速地成长,从不会读写中文到语文考试90多分,从父母那里遗传、学习来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在他们的行为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然而,他们越来越想念以前的朋友,喜欢跟英文有关的电影、书籍,喜欢自由的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很孤独。
12月23日,第九届中国留学生广州科技交流会将举行。仅广州市,就有逾千名留学生正在创业。我们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创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小“海归”们回国学习。如何让他们的“孤独”校园生活变得快乐和精彩?这正是本次记者调查的目的。
李雪文是个小“海归”。她今年十岁了,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小学读五年级。
雪文扎着两条小辫儿,粉红色的头绳牢牢地把头发束住,身上是红蓝白条相间的校服,脚上穿着运动鞋,眼睛大大的,亮亮的。穿着校服的她没有一丝“海归”迹象。
“开心”、“那边有朋友”……雪文的回答很少超过十个字。
“她听不大懂普通话,要讲慢一些。”旁边的教导处陈主任做起了临时翻译。
雪文在美国出生,1岁时就跟随父母到了加拿大,直到去年才回国。雪文还有个姐姐,现在加拿大读大学。在家里,她和爸妈都是用粤语交流。可以说,雪文的英文比粤语好,粤语比普通话好。
从国外回来的雪文,在老师的眼里,没有显示出需要特别照顾的样子。“她和别的孩子一样听老师的话,她很内向,不会主动组织活动,但对交给她的任务,会很积极地参与。
和李雪文同年级的张安妮,两年前跟随“海归”父母从加拿大回国,9岁的她已经在开发区二小读了两年书。在班主任赵小英的口里,她是个小天才。
近年来,回国涌入广州创业的“海归”已经超过1000人,这些“海归”大多数选择把幼年子女带到广州,就近选择学校学习。据记者了解,在广州开发区两所省一级小学中,仅开发区第二小学就有20多名留学生子女学习,这些孩子大多具有美国、加拿大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国籍。
大多数“海归”家长的想法是,小学阶段让孩子在国内读,学习中文及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会在初中后就回到户籍所在国深读。这段短短的从国外到国内的学习插曲,对他们究竟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红军,不知道长征
“她到学校的第一天就哭了。”李雪文同样是班主任王莉曼口中的“小天才”。王老师回忆,雪文刚来时,只能听懂简单的中文对话,不会读、不会写。做作业时,还要爸爸妈妈把题目念出来。她不知道红军,不知道长征。那时,爸爸请求班主任暂时减少雪文的语文作业。
“但没多久,李雪文的作业量就和同学一样了。”王莉曼提高了声音说,“数学成绩也提高得很快。前几天数学考试,她得了100分,全班没有几个能拿满分的。”王莉曼则干脆表示了对小女孩的敬佩。“她身上有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让我很感动。”她还记得,第一天报到时,李雪文哭了,她的爸爸李强远对着女儿说:“没问题的,我们慢慢来。”
“雪文对考试更加看重了,情绪好坏和考试的关系更密切了。”雪文的爸爸李强远告诉记者。同时,雪文中文进步非常明显,“刚回来时只认得二三百个汉字,现在,开始有兴趣看中文电视了。”让父亲欣慰的还有,性格内向的女儿,开始在这边有了好朋友。
作为父亲,李强远评价女儿在中国一年多来的上学改变,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竞争意识加强了。
两地上学经历折射教育差异
李强远说,雪文更喜欢加拿大的上学环境,他一口气列出了很多中国和加拿大小学教育之间的不同(见表)。
雪文的老师们也认为,两地之间的差异很大。国内的班级一般有40名学生,而国外只有20名左右。这样会直接影响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其次,国内的教育以应试为主。另外,国内在教学方面的难度也比国外要大。数学方面的教学进度要提前一年半左右。
即使父母希望她能热爱起来的语文课本,张安妮也抱怨说,“上课只能看书本,读来读去还是那一篇课文,上课当然没有兴趣,我上课时,往往会翻到下一篇课文看。”
雪文还讲过,在加拿大上课,老师会教学生怎么热爱地球,会带着孩子们捡垃圾。“她的这些话也让我思考了很多。”班主任王莉曼说。“其实,我们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想这是整个体制的问题,国外更侧重这方面的教育。我觉得,国内也是有这样的意识,但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可行性的问题。带孩子们去拣垃圾,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比如有没有这个时间,有没有这样的空间?”
小“海归”一篇日记传遍全校 “我不明白为什么鼓掌还要练习”
对这些小“海归”来说,她们的感受更加直观。
“张安妮的一篇日记在我们老师中间都传遍了。”赵小英说。几周前广州市举行少先队建队57周年纪念活动,张安妮参加活动后写了一篇“感受深刻”的日记。“……我们进行了鼓掌练习,练得我的手臂都酸了。我不明白为什么鼓掌还要练习呢?不是拍拍手就行了吗?”张安妮还在日记中说,那次活动她觉得很枯燥乏味,“总是领导讲话,好不容易有文艺表演,结果站在前面的一个辅导员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只能看到蓝的、绿的色块在上下翻动……”
“她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很真实。”这是班主任对张安妮的评价,而在采访中,记者也明显感受到这名9岁女孩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记者问她为什么念念不忘回加拿大,她说,“因为我喜欢那边的公园,公园里树好大。我在这边也去过公园,不过这边公园里人太多,太嘈杂。”
雪文告诉记者,她在学校有新的好朋友,但她还是想回去。“在那边,我有2个好朋友。”雪文伸出两个手指,“一个是从小玩到大的,还有一个是从上幼儿园起就认识的。”
“那你要是回加拿大了,这边的朋友你不会想他们吗?”雪文低头没有说话。
“其实,不要把孩子想得很复杂。有时候,他们想回去,就是因为他们的朋友在那边。中外教育之间的差异,或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够不够,我想那些题目太大了,并不是孩子的想法。”王莉曼说。
教导处陈主任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前,学校有2个从台湾来的小朋友。后来,广州开了一家台湾地区子弟学校,他们就转学过去了。“没两天,他们就哭着跑了回来。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在我们这里呆的时间长,就有感情了。”
希望与国外教育系统相融
今年12月23日,第九届中国留学生广州科技交流会将在广州举行。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创业。仅广州市,就有逾千名留学生正在创业,其中有50%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除了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等,子女回国后的教育也成为“海归”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李强远是在2000年回国创业的。当时他大女儿还在加拿大读高中,所以他的妻子就留在了加拿大照顾两个孩子。直到大女儿考上大学,妻子才带着小女儿回到中国。
“如果她已经读五六年级,那我肯定不会让小女儿回来了。”这种说法得到了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计划和科技局副局长朱平的赞同。他说:“留学生回国创业,有的只是个人回来,配偶要等到孩子考上当地大学之后才回国。因为他们回国创业,不稳定,风险也很大,所以让孩子留在国外完成中学阶段学习比较稳妥。还有的把子女带回来,主要考虑到孩子的汉语学习问题。”
对于留学生子女教育问题,朱平说,政府一般会推荐学校,并协助安排就学,这些小“海归”和地段生享受同等待遇,“他们同样可以参加高考”。
那么,是否需要为小“海归”们成立专门的学校呢?
对于广州一些涉外英语学校,李强远说,他不是没有考虑过,但那些学校一来收费太高,另外学校主要教英语,而这些小“海归”的英语原本很好,没有必要去那儿学。每个学期动辄两三万元的学费,对于英语很好的孩子们来讲,就更不值得。
李强远最后选择让小女儿在开发区第二小学读书。“那里的数学是强项。这样英语方面可能会落下一些,但可以自己学习补上来,而数学方面得到了加强。权衡之下,还是比上外语学校要划算。”
美国人学校明年开学
“从长远来看,广州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应当允许各类学校的存在,包括师资、教材等各方面都应该能够拥有不是完全独立但和国外教材相融的系统,让国外回来的小朋友适应。从短期来看,我想,在某些重点区域的学校,建议能不能给这些小朋友开小灶,比如开发区有三四个这样的小朋友,可否进行教材设计,找专门的老师做心理和语文辅导?”
按照广州市政策,留学生子女回国后,属于政府照顾生,享受当地户口待遇。即他们可以选择就近入学,并且能拿到正式学位。收费情况与当地学生一样,像李雪文在省一级的小学,5年级的收费是每学期500多元。
除此以外,广州市还有专门为日本投资者子女、台湾地区投资者子女开设的学校。朱平说,像那所日语学校,都由当地教师授课,采用的也是当地教材,孩子所获得的学位也能得到日本国内认可。目前,开发区正在筹建一所美国人学校。朱平说,这所学校采取封闭式教学,营造出与国外类似的环境。现在第一期报名早已满额。明年9月份,这所美国人学校将正式开学。
和其他小“海归”的家长一样,李强远也一直在关注这所学校。“五湖四海的学生聚到一起,可能孩子们感受到的落差没有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