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海归:我在英国留学收获了什么?

2012-12-26 来源:BBC

70后天津姑娘王同学曾在英国留学5年,从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拿了生物学博士后回国,到北京赛林格医药公司主持新药研发实验室;4年后的2012年,英国商业大奖(British Business Awards, BBA)把当年的校友奖发给了王同学。

“校友奖”的评选标准里包括学以致用并有卓著成效、吃苦耐劳、坚韧顽强。

回想自己留学英国5年,王同学觉得最珍贵的收获是这段经历本身,“经历了,经受了,体验了”,学会了乐观、豁达、顽强和不惧逆境,学术方面,最大的收获是学会打破思维定势,学会独立思考,对自己有信心。另外,她还发现东西方文化中有不少相通之处。

学习≠生活

亚洲“非典”流行的2003年9月一个凌晨,王同学只身抵达伦敦希斯罗机场,被导师接回家,随后到学校注册、搬进宿舍,“就这样开始了,”她说。

当时她没有具体目标,但“大方向较明确”,就是学习,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出科研成就,当科学家;如何达到这个目标,总体上也较明确,那就是“付出努力总会得到回报”。

王同学从小是好学生,高中毕业上了南开大学,本科毕业到香港读两年书拿了硕士学位,发表5篇论文。在到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师从康拉德·利钦斯坦(Conrad Litchenstein)教授“读博”之前,一直都很顺。

所以,到伦敦后她觉得特别不顺,非常苦。“陌生、孤单、没钱、凄惨,好像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还有一些其它在中国留学生群体中较具普遍性的感受。

大约9个月之后,王同学的生活开始阴转多云,然后逐渐多云转晴。契机是开始跟来自希腊、加拿大和美国的4个同学合租了一个房子,由此切身体会到“东西方文化差异”。

王同学发现,这些同龄人比自己成熟得多,非常独立,“很会经营自己的生活,该学习学习,该玩就玩”,跟她出国前多年形成的“学习=生活,学习好就等于生活好”的概念完全不同。

大家都是穷学生,但室友们总能让自己快乐,心情明朗,而不是自哀自怜“我怎么生活得这么惨哪!”他们是晚饭吃了点好东西,或者晚上大家聊天聊高兴了,都能让他们感到很满足,很享受。

王同学很受感染,逐渐学会了乐观,让自己看到生活的“快乐、阳光”的一面,不纠结于没有拿到奖学金、实验不成功之类的烦恼,让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

她的感受:“其实,在英国,一开始学习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生活,学会生活。”

学会欣赏,学会感恩

学会生活,就包括学会如何对待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状况,明确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可以忽略,包括学会感恩,对人对事尽量不抱理所当然的态度。

作为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王同学发现自己那时不懂关照别人,“有点自私”。

她的室友则“很有集体观念。既然大家在一起生活,那么就要让这个临时家庭尽可能充满快乐。

比如去看房子时他们更关心合用的厨房客厅是不是能活动得开,卫生间够不够用,而我只关心卧室够不够大,阳光够不够多;平时他们做的很多事也让我觉得挺惭愧的,比如做卫生,他们很主动,而我就眼里没活,看不到该做的家务。

“然后我就跟他们学,争取做得更好,”她说。

回国后,她发现这种心态的调整、生活观念和能力方面的变化,对自己的事业非常重要。“没有那段经历,我会心胸狭隘得多,技能欠缺得多,目光短浅得多,工作上肯定也会受影响,”她承认。

一个人建立新药研发实验室,要团队协作,要有“管理者”的高度和胸怀、眼界。

创新药物,很难,团队协作。必须关照别人。那段生活给我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培养了能力。磨练和积累。胸怀开阔了,看问题站得更高,角度也更广。

回头看看,她发现东西方文化到了一定层面,实际上是相通的;用中国古语来归纳,就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则大”。

诚实、自信、打破陈规

留学5年,王同学发现自己在学术和专业方面“几乎完全改变了”。以前的她不会独立思考,更不会发散性思维,不会突破陈规、大胆想象,从来没有过挑战权威的想法。

从被动学习向自主钻研的“脱胎换骨”过程,也是她从信奉权威、怀疑自己到建立自信,锻炼自己打破思维定势采用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体会到在各种压力下保持诚实的难度和重要。

“比如,根据别人发表的论文模板作实验却始终的不出同样结果,气恼、灰心、怀疑自己能力,却就是没想到质疑以下那个模板本身是否有缺陷,是否还有其他因素,”

王同学回忆起自己学习生涯中一段铭心刻骨的经历时,感慨地承认,那时的“不成熟”造成的心理压力和浪费的时间,使她至今后悔不已。

在英国头两三年,是她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穷得要命,实验也不顺,又孤单,实在很苦。每天早上4:40起床看书,8:30开始做一天实验,晚上8、9点钟回来做饭;几个学期就是这样下来,“真是最苦、最狠的时期”。

不过,这种“没有比这更惨的最低谷”经历也是最好的磨练。

通过这段磨砺,“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真的懂得优秀是一种习惯的含义,也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一定要有真才实学,而留学升造无论时间长短,关键还在于你经历了多少,收获了多少;无论如何,都要珍惜、感恩,有能力时要帮助别人”。

这就是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王同学对目前和将来的留学生的建言,也是她在2008年,29岁时,决定放弃在利物浦大学博士后的安稳、平淡生活,回国闯一番的原因之一。中英网英国留学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