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海归”成“海待” 让留洋潮回归理性

2012-02-14

现在说“海归”失去金字招牌还为时过早,但这样的趋势却是无以阻挡。一直以来,受“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以及对国外教育的认同,拥有海外学历就如同捧了金饭碗,激发起了全国性的留洋热潮,有条件的利用条件,无条件的创造条件,大家纷纷拼“走出去”的战略,结果留洋人员越来越多,“海归”一族就自然失去了吸引力。

不得不说,大量的归国留学人员,除了有海外学习的经历和文凭外,很难有突出的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先机,“海归”成“海待”,其实是市场对供给的及时反馈,而这样的规则是不以个人的想象和热情为转移的。市场就是这样公正和无情,当一样东西过于饱和之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就无法回避。

造成这样的状况,有多种原因,一是海归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后,整体素质难免会有所下降;二是很多留学生语言不过关,缺乏适应能力、表现糟糕,难以适应国外开放式教育;三是学历、资质造假屡见不鲜,特别是唐骏的学历涉嫌造假被媒体公开后,海归的整体形象急剧下降;四是企业不再“迷恋”洋文凭,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重能力轻学历”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唯文凭论”和“唯留洋论”已经鲜有市场,海归在国内的遭遇,跟国内大学生的情况,其实殊途同归。

在全国“留学一片热”的现实下,海归成“海待”对于狂热的教育投入浇了一盆冷水,让沉迷其间的人,将会更加清醒而理智。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无疑是一场思想上的革命,使不理性的认识回归于理性。当海归褪去表象的光鲜之后,依附于经历之上的价格才会贬值,其真实价值才会得到体现。

越来越多的家长,在把孩子送出国的那一天,将重新审视这种投入的代价。当你投入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之后,回来却只有每月数千元的回报,“留洋”的价值就会被社会重新评估。那么,教育投入的重心就会由“文凭取向”向“能力取向”递进。另一方面,也会促进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转变,“素质教育”也就更值期待。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