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留学海归为什么总被屈才工资低?听HR怎么说

2016-06-23 来源:转载

我的前任秘书,英国硕士毕业,家里托关系进我公司,总经理找我面谈以后分给我做秘书了。工作能力一般,缺乏工作主动性和负责精神,就英文水平和做PPT的水平还过得去,每天都觉得自己屈才长吁短叹的。

工作态度很差,跟我直接下属闹了不少矛盾。搞得我完全只能把她老人家供起来。CEO的关系啊……

后来公司新来一个文员,配合了一次就觉得人很好,我当即和人事及文员的老板报告要求换人。

这个女孩子也是国外硕士毕业回来的,我用得非常满意,她敬业,专心,做什么事情都一丝不苟的。而且任劳任怨,加班加点(补充: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在没事的情况下,她直接和我打声招呼就不用来公司了,也不用走年假程序。)也没有怨言。

我欣赏是这些素质,比她的那个还不错的硕士背景对我来说重要得多得多,就算没有这个留学硕士学历,我的满意度一样高。

这样我除了一些秘书工作之外,也有意指导她参与一些marketing,HR,financing方面的知识,预备在将来合适的机会帮她转型到上述的职能部门去。

公司雇佣每一个人,都是为了让他/她做工作,把工作做好是公司雇佣他的目标,如果说公司关心他/她的教育背景,也不过是为了识别能否达到上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

有些人混淆了目的和手段

有些人混淆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所以才会有误会海龟硕士没优势一说,因为本来就不应该单纯地因为海龟,硕士就特别获得优势。

如果能胜任职务和上述的教育背景已经没有直接的关联性,那用人单位何必要在乎是不是海龟的硕士呢?

连日以来这么简单的道理,还需要反复说明真有点头疼,索性补充说明一遍:

跨栏你要是能跑到12秒,你就是冠军,我不关心你到底是7分天赋3分努力,还是0分天赋10分努力,不关心你天赋异禀还是仙人指路,基因突变还是外星辐射,靠九阳神功练出来的内力还是北冥神功吸人家的内力还是凌波微步的外家轻功(只要没被取消比赛资格),我更不关心你的教练是孙海平还是乡下体育老师。

你们老是寻求一点心理安慰,来问我:“我的教练是国际名教练有什么什么优势吗?”

我的答复是:“别那么多废话,先跑一趟看成绩”。

1、首先把“海归”归类成一种人是不对的

海归里也有各种不同国家、不同层级、不同专业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或者说,海归的共性在多年前被放的太大,当初只要能出国的就是人中龙凤,甚至都是各领域的专家,现在时候不同,出国越来越容易,在说共性的前提下,更要强调不同人的个体差异了。

2、能力差异

不管是海归还是土着,不管是985、211还是一本、二本,一般这些纸面上的东西能把一个人送的最远的距离就是通过网申或者笔试,到面试的时候一个正常的面试官着重看的还是个人的能力,尤其是硬性的技能,可惜留学经历给人最大的收获大多数是软性的实力增长。这条可以理解为名校海归在求职初期阶段是有优势的,也可以理解为到了求职后期看的还是个人能力的差异。

3、时机

国内大多数企业的招聘期在8月到12月之间,面向的是应届生,也就是正在上大四的学生。而海归一般的毕业时间大多数是6月,少部分是12月等。哪怕6月毕业的一般也不会立即回国。

所以对于海归来说,首先回国找工作能不能被当做应届生对待是一个很多人忧虑的问题,其次就是很多海归都会错过校招期(目前只有极少数企业开启了海外招聘流程,在海外投国内工作因为不能参加笔试面试等,可行性几乎为0),且这些人也很少会有机会或经历去各个学校参加校园宣讲会招聘会等,所以在时间点和资源的角度来说,海归都是弱势群体。

4、目标

人在大学的时候能做好选择想好出路是件很难的事情,大多数人的脑子里毕业的方向就是考研/保研、留学、公务员或找工作,殊不知留学或读研只是一个找到更好工作的方式而已,这些都是过程和手段,最终的结果还是要找到一份好工作。

所以很多海归在大学的时候要保证高GPA,要考托福、GRE,还要做科研项目,要准备申请等等,大多精力已经被耗光,根本无暇去做职业上的准备,比如实习等等。而实习经历反而是找工作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所以对比于很多名校生在本科的时候专注于积累实习经历的,海归就又有了一个决定性的劣势。不过话再说回来,现在北京上海的学生比别的地方的学生找实习都容易了上百倍。

这也造成了哪怕北京上海地区的二流学校的学生也可能比其他地区一流学校学生更具有竞争力的情况。这种经济发展结构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极其不公平的。

5、迷信

由于海归们能力的参差不齐,很多公司已经不盲目迷信海归,甚至于会觉得海归没什么了不起,或有“这些人只是花钱去镀金”的一种类仇视心理。而除了哈佛、斯坦福等等名校,其余的好学校大多时候国内企业的HR并没有那么了解,而且一些海外的实习、项目、课程设置等和国内的完全不同,对于不了解的领域HR很难做比较或判断。

比如我当初回国找工作觉得简历上最出彩的是几份管理咨询相关的实习,但是到了一些公司面试的时候,对于不了解这块领域的人来说,管理咨询的实习经历反而可能是减分项。

所以如果是要去投行或咨询等比较高端的公司,海归其实还是有明显优势的,他们的付出和经历也可以被比较公平的衡量和比较。

6、知识:少还是多?

国外的项目绝大多数情况下要比国内的学习要累,要看更多东西,对知识掌握的宽度和广度等要求更高。

但大多数时候应届生招聘招到公司里的人是不需要用那么多知识的,所学知识和所做事情完全无关是一个比较普遍的情况。

所以企业会挑更好用的人,他们对国内的学生更了解,觉得国内的学生更肯吃苦,工作的时间可能维持的更长,期望的待遇更低,也就是更好用了(何况现在很多清北复交的人都有很多海外交流交换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归本身也是没有什么优势)。

7、工资

现在每年都说是最难就业年,其实我觉得对于每个人来说找到工作从来不是难事,有很多工资三四千的工作,有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机会,只是越来越少人愿意去而已。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要找到更好的平台,这本身是一件好事。

而海归群体的这种觉醒意识更浓烈,所以绝大多数海归回国都在北上广,都去争最好的公司,最好的职位,或者都会更着眼于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国内的最好的学校里最好的人也一样,和国内的这些人比起来,仅一个海外学校的文凭也是完全没有优势的。

8、不好用

最近看到一句话是“眼界开阔了,但能力没有跟上”,我觉得这也是对海归的一个比较适合的评价,海归普遍比较着急,也比较自负,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海归是有自负的本钱,比如更懂得国际化标准化的东西,更懂一些管理知识和概念等,以至于很多国内的企业看到这样的海归会觉得不接地气或太傲气,总而言之还是“不好用”。

很多人觉得海归要求的薪金太高,但其实我认识的很多海归都已经把标准降低到了6000左右,这实在不是一个很高的数字。哪怕要求在一万左右,和一般五十万以上的留学成本来看也不算什么。

从某个角度来说我很理解海归们对薪资的要求,那不是他对自己能力的盲目自信,那是因为家庭初期成本的投入反过来都压在他们的肩膀上。不过其实海归的软性能力还是有价值的,所以我认为海归回国的第一份工作不应该着重看起点的高低,而应该看发展曲线斜率的大小。

另外,很多人觉得海归已经没有优势就不出国了,这就像很多人觉得会英语不是优势就不学英语了一样短视。当大多数人身上都具备某种技能或经历的时候,这项技能或经历本身就不再是优势,但当你连这种基本的技能或经历都没有的时候,你就反而有了劣势。

所以该出国还是要出国去看看,短期内海归会在国内社会比较挣扎,但长期来看,未来还是属于有更宽广视野的人的。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