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千人计划":应吸引多层次年轻化海归
“千人计划”实施两年来,有多少入选者实现了最初的创业梦想?如何去评估“千人计划”引进的800多名学者?在近日举行的2010欧美同学会海外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版主编张力奋连发两问。
张力奋一语即出,会上关于“千人计划”的争论,立即呈现“百家争鸣”之势。“千人计划”如何才能走得更远?围绕这一议题,40多位海外高层次人才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
2008年,国家实施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力图在重点学科、重点院所、重大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金融管理领域加快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至今,“千人计划”共引进了825人。
我国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突出。有关资料显示,1985年以来,清华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大为76%。2002年在美国获得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到2009年仍滞留美国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中国为92%、印度81%、韩国41%、日本33%、巴西31%、泰国7%。这是前不久,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北京举行的“海联论坛——海外高层次人才与国家发展战略研讨会”上透露的。
对于“千人计划”,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教授王绍光的见地颇为深刻:“实施‘千人计划’的过程中,可以将海外高层次人才发展为‘伯乐’,让他们去发现相对年轻的海外人才,因为年轻的人才在国外还没稳定下来,祖国对其有更强的向心力。”对此,王绍光提出了自己对“千人计划”的建议,即海外引才思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从只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吸引多个层次的人才;二是由吸引中年以上的海外人才拓展到吸引包括35岁以下的年轻人才。总之,引进海外人才,不能只吸引功成名就的知名学者,还应包括潜在的高端人才群体。
美国强生制药集团国际科技合作部总监夏明德表示,引进人才的前提是,国内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培育出良好的人才环境,中央制定出新的人才政策,地方应及时跟进落实,要让海归人才有家的感觉。只有做到温暖人心,海归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如果海归心系祖国的发展,尽管暂时没能回到这片土地上工作,但海归也还是在为国家做着贡献。因为,学子们是杰出的华人代表,这个团队以后可能会为祖国搭建起很好的国际合作渠道。中国人在海外发展,最难能可贵的是总有一颗中国心。”听着大家的精彩发言,会议主办方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程津培如是表达了自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