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薪酬走低影响留学选择 摒弃功利找回出国真价值
对于众多工薪家庭来说,出国留学消费意味着巨大的投入,投入背后又必然包含对高回报的期望。
然而,近年来屡有调查显示,海归的求职预期正在不断降低,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月薪普遍不高。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更爆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回国就业起薪4000元人民币的新闻。
留学资费不菲且年年增长,海归薪金却呈现如此落差,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海归拿“低薪”抹杀不了留学价值
即使海归拿低薪是真实现象,我们也不能仅以某个人的情况来定论海归整体薪酬走低,并进而推论海归的价值降低,即海归贬值。
如果仅以就业、薪酬作为衡量留学价值的标准,用人市场的现实和客观规律会给这样的"海归"一个重重的教训。
留学人数走低是正常现象
我在今年年初曾经有一个观点,2007年-2012年这五年间,出国留学人数的增长是爆发式的,也是非理性的。预测,2014年将是出国留学热的“拐点”。这样的判断是有何依据可循的。
今年年初,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自费出国留学人数未达到媒体和市场的预期。
对于2014年甚至接下来几年的自费出国留学态势,我持谨慎的乐观态度:自费出国留学人数可能会小幅增长,但增长率继续下降。
上述判断主要基于以下理由:首先,留学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其次,无论是否理智,对留学回报期待的走低肯定会影响一批人的留学计划。再其次,留学生的结构调整也是影响留学人数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我所掌握的用户数据分析,还是来自国外发布的中国留学生数据,抑或是媒体报道的信息,都反映一个现象:留学持续低龄化,而申请研究生的人数走低至少是人数占比走低。
相比于申请研究生,能够承担巨额低龄留学成本的家庭还是少数。同时,风起云涌的高中国际班也延迟了低龄留学生的出国时间。这是所谓“拐点”或“震荡期”的正常现象。
我们不能因为去某些国家留学的人数降低或者几乎不增长,就悲观地认为自费出国留学必成"昨日黄花"。毕竟,不留学是家庭的理智选择,出国留学也是家庭的理智选择。
海归薪酬走低影响留学选择
海归薪酬走低是否代表海归贬值?海归薪酬走低又是否会给出国留学热降温带来实际影响?在国外高校学费涨价、海归薪酬“走低”的背景下,对于工薪家庭孩子来说,留学的价值是否被高估了?
我们讨论的“贬值”应该是泛指价值降低。在我看来,即使海归拿低薪是真实现象,我们也不能仅以某个人的情况来定论海归整体薪酬走低,并进而推论海归的价值降低,即海归贬值。
这里,我们需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海归的平均薪酬走势到底如何,这势必是一个较长期的数据,不然“走低”一说无法成立,而现在并没有这个数据。
第二,应当放到市场和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来看“走低”的问题。当前,一方面,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供过于求,由此导致劳动力价格下降,这不是海归或者说留学行为本身的过错。
另一方面,薪酬的购买力确实下降了,从这个角度理解海归薪酬走低或“贬值”并不为过。
从长期来说,现有的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显示,海归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薪酬提升的速度较“非海归”普遍更快。然而,如果抛开对于薪酬的增长预期,薪酬“走低”确实会影响一批人的留学选择。
至于对工薪家庭的孩子,出国留学的价值是否被高估,本质上说的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
我个人认为,工薪家庭孩子的教育和发展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教育投资回报的范畴,我们应该将其放在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野下来讨论。
在目前社会阶层可能正日益被固化、不同阶层的人占有资源的差别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对工薪家庭孩子而言,留学也许是冲破某些藩篱、重新为自己赢得生产力的途径之一。
当然,我们绝不能回避留学的直接经济支付成本,给中国一般意义上的工薪家庭带来的巨大压力和高风险。是否该出国留学,必须因人而异地分析,理智对待。
摒弃功利找回留学真价值
有人认为,对于“与其纠结着去哪里留学、留学后怎么就业,还不如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想清楚自己该不该留学。”
这个观点可能有些“简单粗暴”,但是很有道理。我们不妨把话说远一点:出国留学到底学什么?
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出国留学潮,给中华民族培养了很多人才。清末以及上世纪中叶前的出国留学行动,培养了一批至今未被超越的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两次公派留学潮,对国家的贡献就更不待言。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出国留学的人群和现在自费出国留学人群相比,有两大不同。
一是个人功利性要弱得多,他们多为救国报国的理想而留学,其获取知识的目标更明确,动力更足。二是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国内受过良好的教育,有非常好的人文教育背景,而且思维并不僵化。
回过头来看,现在的许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成长,被应试禁锢的思维方式如何能在出国的短期内被轻易重塑?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学生的留学选择往往极具功利性——仅以就业、薪酬作为衡量留学价值的标准。当前,用人市场的现实和客观规律正在给这些所谓的“海归”一个重重的教训。
说到这里,回过来看“该不该留学”。所谓的“该不该”,我们不妨理解为“要不要”和“能不能”的问题。
前者说的是目标与现实的距离,后者说的是目标与实施的问题。我一直有一个观点:没有准备的留学,很难成功。杰出的先辈学人,他们的留学准备比现在抱怨“留学无用”的人要充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