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季“海归”变“海待” 名校留学生仍受宠
求职一年 “海归”变成“海待”
这几天,24岁的小孟坐在计算机前,网页依旧是她刷了无数遍的各大招聘网站。2013年,还在英国留学期间,“求职”就一直伴随着她的学习和生活。
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研究生小孟:“父母也跟我说工作比较难找,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也不能找到很好的工作。”
尽管内心有些焦虑,但小孟开始制作简历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求职路会长达近一年多时间。毕竟,最初选择去国外继续深造时,她和家人都对自己将来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
“当时我跟我父母都是这么觉得的,可能‘海归’归国留学人员这个证书会比较有含金量,回来的话可能会比较容易找工作。”
2013年夏天,小孟正式回国加入求职大军。学习国际新闻专业的小孟向多家媒体单位投出了简历,但给她回应的仅有两三家,而对这几家单位小孟并不满意。
小孟:“我现在发现很多的这些单位他们要求高一点的,更加倾向国内知名大学毕业的一些研究生。”
回国以后的大半年时间,小孟几乎天天都在看各种求职信息,但结果都以失望告终。
“近几年可能出国留学的人太多了吧,然后像国内的一些企业单位可能就觉得,人一多嘛价值可能就不是特别高了。”
留学人员剧增素质下降 “海归”优势不明显
留学生回国就业遭遇尴尬,那就业市场上,企业对海归们又有什么看法呢?
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2年,各类回国留学人员从4.44万人逐年递增,到2012年达到27.29万人。
预计,2014年我国归国留学生将突破30万人。数量剧增的回国留学人员,让“海归”在就业市场中不再稀罕。
上海人力资源经理:“比如说是有100封简历的话海归大概能占到10到20分左右。几年前可能两三年前没有这么多,基本上100份的话5、6份这样子。”
经过一轮筛选和面试,张经理发现,教育背景更多元的“海归”的竞争力并不明显。
张经理:“海归整体上来讲他毕竟出国,花了那么多心血过来,所以说整体上会有点眼高手低吧。另外,就是说,他长期在国外,他对国内的市场也不是太了解。”
另外,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海归”和国内具有同等学历的本土毕业生相比,虽具有一定优势,但这种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除此之外,留学回国人员整体素质的下降,也是用人单位不再迷信“海归”的重要原因。从企业的角度说,教育背景仅仅是一个参考。
张经理:“我们可能更看重的就是他的一个学习能力,适应力还有包括他的一个工作态度。”
外企频频裁员 名校“海归”还是“香饽饽”
事实上,这些年国内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外企也不再是留学生的“金饭碗”,外企裁员的消息频频传来。
2012年,诺基亚表示要关闭中国两个区域销售中心,随后,惠普也宣布两年内全球裁员2.7万人,摩托罗拉则宣布裁减4000名员工。
2013年3月,汇丰人寿在上海宣布关闭其个险业务,约160名保险营销员被“闪电裁员”,其中大多是国外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裁员风暴来得突然,让他们深受打击。
被裁职员黄:“首先就是太突然。就是突然到前一天晚上收到一条短信。”
原汇丰人寿大陆个人营销渠道客户经理璐:“CEO来了就说了一分钟,你们可以关门了。直接就逃走了。一句话都没有解释。”
虽然“海归”们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但名校毕业、能力较强的留学生依然是就业市场上受欢迎的“香饽饽”,而毕业于普通海外高校的留学生则很难再利用留学背景获得加分,在日趋竞争激励的就业环境中,他们的遇冷会更加明显。
上海市外国专家局副局长:“有真才实学,这个很关键,因为这个在国内,特别是企业用人单位,就你学的专业,水准以及你的实体操作,光徒有个虚名恐怕对你入职和择业可能不会占优势。所以,还是专业也要选好,有比较好的学校就尽可能选比较好的学校,这个可能对未来发展有比较好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