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专访:在英国留学无人机设计 我竟然没退学!
从工业设计到无人机设计,从清华到南安普顿。这位传奇的清华学子到底有什么故事?
离开清华一段时间了,想“家”吗?能不能分享一下在美院的一些有趣或者难忘的事情。
想念,非常想念,无比想念。特别是在国外的这段日子,常常怀念自己在清华美院的生活,老师同学,学长学姐,师弟师妹。但人总要向前走,到了要离开的时候,该走还是得走,有多少不舍都得走,只不过,走到哪,一直牵挂着。
难忘和有趣的事情有很多。在工作室的日子是非常难忘的,我永远对那里有一种眷恋,那是我和我的理想成长的地方。
从语言到设计再到工程,在跨界探索中,我可以感觉到你在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我。在很多人看来你的转型或跨界不可思议,你是怎么做到的?
转型,是因为热爱。我在读语言之前,就想学设计,但未能如愿,一直抱憾,即便现在,我都无比希望自己的第一学历是设计。但是,正是这种缺憾才最大限度激发了我学设计的决心,越是没机会学,就越是想学!考取清华美院的研究生并不容易,我考了两年,设计的知识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一点在我考研期间感触很深。
考上之后,并没有很长远的规划,也没想过要留学,更没想到以后学工科。但是清华美院给了我最好的平台。研三的冬天,我已经收到了罗德岛工业设计和UCL的建筑设计,以及南安普顿大学无人机设计的offer。但是选择学航空航天这门学科需要勇气,特别是我没有工科背景,甚至都没学过高等数学。
但是对工科有一种好奇心,做的设计越多,越觉得需要工程的知识来支撑自己的设计。路易吉克拉尼,因为学习了空气动力学和雕塑,成为一位大师,别人的经历无法复制,但我就想看看空气动力学长什么样,所以,当时就倾向于学工科。
我看到很多采访中你都提到邱松老师对你的影响,能不能分享一段你和邱老师的故事?
邱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是我一辈子的恩师。由于本科期间不是设计专业,落下的一些课了我的短板。邱老师不仅仅是我的研究生导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跟随他学习这几年,我的视野开阔和长远了。迷茫的时候,经常跟导师聊天,亦师亦友,导师通常不会直接帮你做决定,但是给出的观点与建议却价值千金,让自己的思想成熟许多。
我和邱老师之间有很多让我记忆犹新的小故事。刚来英国留学的时候,专业背景上的巨大差距,导致南安普顿的老师对我有些成见,甚至劝我退学。从清华毕业的我,哪受得了这种奚落?我很不平衡,绝望的时候想退学,犹豫再三,还是找邱老师视频。
导师的语气很坚定,甚至有些责备,“是不是虚荣心呢?!放下虚荣,放下高傲的自尊心,不可能什么时候都是顺境,明确自己来留学的目的,你和别人基础不同,敢迈出这一步,就已经是一种成功。聪明的人会珍惜身边的资源,愚蠢的人才会自怨自艾,你是设计师,将来还要回到设计的阵营”。
一席话,醍醐灌顶,设计师能懂工程本就是一个优势,不必那么在乎别人的眼光,不必在乎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位置。别人的看法是暂时的,学到的东西是自己的,经邱老师的开导,能想清楚这些,心里开阔了许多。
在英国学设计是种怎样的体验,能否分享一下在外求学的挫折和成长?
每个人的留学经历是不同的,我的经历很特殊,从艺术类到工科,我最大的挫折无疑是专业上的巨大落差。积累,对于工科而言,就如同,天分,对于艺术。
有的艺术类学生天赋很好,经过老师指导和训练之后可以进步很快,但工科是要一步一步走上来的,任你再聪明,也得花时间去学习,去通过大量的习题来获得能力上的增长,所以这个环节是避免不了。但别人四年学下来的东西,我却零基础。就如同大家一起上中学,可是我连小学都没上过,这个差距要怎么补?于是,矛盾就出现了。
我不仅没学过空气动力学,自动控制原理等航空类课程,我连数学也没学过。
在清华,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基础课就需要两年时间,现在我只有一年的时间,要学会数学,并学会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诸多高级课程……还有一个问题,它是英文授课,这里可没有中文教材。高中学过的数学,换成英文也根本不知道是啥了,班上只有我一个中国学生,孤独,有时比专业更可怕。
虽然我现在留学时间已经过半,但是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心里依然害怕,我竟然走过来了,我竟然,没退学。
一直以来,我都想退学,真的读不下来。后来我请了一位数学学院的博士学长,做我的数学家教,一小时10磅。三个月的突击,高等数学上下册学完了,现在开始学线性代数。期间还结识了无人机专业的博士学长,可以在飞行这一块辅导我,但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给你做系统的辅导,顶多是答疑。
12月圣诞节,看着大家办申根签,各个国家游玩,我羡慕的很,但我知道,我也去玩的话考试就彻底废了。于是买张机票回国找国内同学用中文给我补课,补了一个月的课回来参加考试。
我是一个要强的人,在任何环境下,我都不要比别人差。但是这一次,我的自尊心,敌不过基础过于薄弱的现实。在艺术领域,我有学习的自信,但工科不是我的战场,选择工科,我并没有高估自己的智商,但我高估了时间。
这个时候,我仔细分析了自己的处境。从清华硕士毕业,来这里留学,这是我的第二个硕士,那我要的是一个洋文凭?还是真正地学到些知识?我在乎的是考试的分数?
还是学到些对做设计有帮助的东西?班上的同学是典型的工程师,而我是一个设计师,今后还是会回到设计的阵营。
半年多的学习,见识到了无人机的前沿技术,自己对于无人机这个载体的想法越来越多,现在南安普顿这边的导师也希望我留下做博士,做螺旋桨设计研究,国内也有企业已经对我抛出了橄榄枝,说实话,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刚开始的是时候真的以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山穷水尽了。
我走了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和前辈们都不同,也很想找个前人的发展路线作参照,但似乎没有,把这条路走下去,看看是福是祸。
设计领域日新月异,中外差异很大。在外求学的你面临多端的变化、差异,如何把握趋势,做好选择?
就我所学的无人机专业而言,专业资讯还是挺灵敏的。但是可能是工程师和设计师的区别,这里的师生都是工程师,只关注无人机相关的东西,对其他类别并不感冒,所以我有时会强迫自己关注其他领域,设计师看的多才好,保持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
班里只有我一个中国学生,所以也是从同学口中,才知道原来国内的诸多无人机企业在国际上原来那么有名!很多企业更加注重海外市场推广,在国外家喻户晓,在国内却默默无闻。不可否认,就民用无人机产业而言,中国是最好的。但是,就科研水平而言,国外更好些。
国外的缺点是科研与市场有点脱节了,而在国内,借着全民创业的热潮,无人机企业越来越多,但是有利有弊,现在很难讲是好是坏。
依你的设计观,如何看待概念化设计和可落地的设计,这两者之间有何联系和区别?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上学期间,做了很多概念设计,自己也曾质疑过,这样的学习方法和作品,会不会和市场脱节,今后找工作是不是还要靠落地的设计?
但是就我的经历而言,概念设计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首先,我们是艺术类学生,学生的东西就是要体现出院校和企业的区别,过多的商业化设计,会扼杀一些好的想法,而企业也乐于看到一些新颖的创意,只有挣脱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才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其次,概念设计的优点在于前瞻性和研究性。
没有时间,财力等诸多因素限制,可以展开想象,展开探索。概念设计可以引领设计趋势,指导所谓的落地的设计,但后者可以更多地和工程对接,让概念设计更丰满。
就学生而言,我觉得,概念设计有时比较容易陷入独立的状态,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每个人脑子里的方案都不一样,很难互相体会或追随;落地的设计,因为和工程师对接的原因,必须学会团队合作,思考自己的方案如何加工生产,让设计越来越成熟。
未来你会执着做哪方面的设计或是给自己更多的可能?
我想我会执着于做飞行器设计,飞行是我的梦想,交通工具向空中发展也是必然,我觉得《第五元素》当中的科幻场景,终有一天会实现。现在私人飞行器这个行业极其不成熟,在国外,有些公司的飞行汽车技术与设计已经相当不错了,在国内,还亟待开发。
不可否认,当设计环节足够被重视的时候,那一定是这个行业已经相对成熟了,车身设计就是很好的先例。飞行器不是新东西,但当它缩小到家用和私用,向小型化,轻量化发展的时候,它就是个新领域了。在产业成熟前,设计师的地位可能很模糊,也可能无法受到该有的重视,更无法与工程技术岗位比肩。所以,需要一段蛰伏期。
我很想给自己更多可能性,在上学期间,我做产品,做汽车,做飞机,做建筑,对每一个领域都好奇也给了我自己巨大的负担,对任何领域都有热情也让我举棋不定,可能性多了反而很难抉择。但总得有放弃的,这时候就得给自己的理想排个序,并着眼现实,结合行业发展趋势。
你对在校的学弟学妹们有何建议?
人生中有许多选择,也有很多机会,但是这不意味着有很多试错的机会,有时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有,所以在重大选择面前,一定要谨慎。但是,也不必为此感到压力或束缚。
无论怎么选择,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则:
第一,一定要遵从自己的兴趣。
第二,确定好自己的兴趣,其专业难度就不是问题,别因害怕困难而轻易放弃或者改变理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第三,巅峰或低谷总会有,有一种情商叫逆境商,这个一定要好好锻炼,学会调整心态,才能为自己争取下一个巅峰。
第四,只要及时认识到自己的发展方向,无论怎样的处境,只要努力想办法,机会还是会向你靠拢,别担心走错一步就万劫不复,任何经历都是财富,不会浪费。
第五,不是每个人都能看的很长远,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按照自己的意愿前进,如果你有长远的规划,那么就去执行。
如果你没有,也不要害怕眼前的迷茫,把手头的事做好,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机会来临的时候才不会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