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伦敦艺术大学毕业生在英国打造中国电影

2014-05-22 来源:BBC

生于1980年代末的孔同学在中国初中毕业之后就来到英国学习,曾经是小留学生中的一员。

他在伦敦艺术大学就读的时候就参与创办了一个华语电影节,去年又重组创建了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

在接受专访时,孔同学介绍了自己在英国学习和创办电影节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开创“中国电影国际造”的电影理想。

你当年作为小留学生,初中毕业就来到英国学习,这是为什么?

孔同学:那一年正好赶上非典型肺炎流行,同时也是一个机缘,正好入选了英国一家采用海军管理体系的高中,我个人也对部队有很深的感情,就选择来这里读A Level。

在这种高中读书,所学内容有什么不同?

平常的科目与别的学校相差无几,但是,增加了很多与意志力有关的内容,比如每天早上军训以及在体育和精神上的锻炼,着重军人气质和意志力的培养。

你高中毕业之后却进入大学学文科,这是为什么?

首先,通过两年在全部都是英国本地学生的学校留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淡薄和片面。

同时,我个人对媒体这个领域也有很大的兴趣,就报选了伦敦艺术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旗下伦敦传媒学院(LCC,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的公共关系硕士(MA Public Relations)。成为这个学校这个专业的第一位中国学生。

读这个专业觉得难不难?

刚开始压力还是很大的,因为我的同学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都非常优秀,而且文科对于语言的要求也非常高。

那你是如何克服的?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跟英国人沟通,展现自己。去真实地表现你自己是最好的减压以及与西方人交流的方式。

你大学尚未毕业的时候就创办了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这是为什么?

孔祥曦:首先,创办这个电影节的初衷是有一点私心的,因为可以把它当作我的毕业论文的课题来设计。

其次,经过多年在英国长大的经历,我发现英国人乃至西方人对中国现状的了解是非常浅的。我觉得展现当代中国最快最直观的途径就是电影,让老外最直观地了解中国的现貌。

电影节做了几年,想必遇到的困难不少?

的确是困难重重。我作为一个在校留学生去创业,建立一个庞大而繁琐的机构,压力和困难的确是非常多的。

比如,从人员的组建、资金的筹备以及人员的沟通来说都是难点。同时,我们希望能够通过电影的传播方式来加深中英两国学生和人民之间的了解过程。

你在去年重新创办了另一个电影节,这是为什么?

因为在英国做了几届电影节之后,我回到中国一段时间。通过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以及英国电影协会(BFI)的多次沟通,他们希望组建一个有官方背景的中英电影文化交流平台。

所以,去年我们创建了全新的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

在伦敦做华语电影节这些年,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我最大的感触是,我们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培养观影群众,尤其是英国当地的群众。当然,我们的上座率以及观众60%仍然是在英华人和留学生,但是,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让英国人到影院来看中国电影。

未来有什么计划?

我们目前正在一步一步搭建这样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

伦敦国际华语电影节首先是要选出中国优秀的、能够代表当代状况的影片来英国展映。

其次,我们通过与英国文化协会以及英国电影协会的合作,由他们出评委,为中国电影打分。

我们的目的不单是评奖,而是让英国的权威影视机构以及政府机构能够了解中国快速发展的电影行业以及未来的潜在机遇。

通过电影节的平台,我们的核心目的是打造“中国电影国际造”的模式。就是说,中国目前有巨大的电影市场以及众多有潜力和才华的导演和演员。

通过我们的推广,把这些电影人推到国际舞台上来,再加上英国优秀的后期制作和技术,共同打造中国电影。

我们希望在未来造就“中国电影国际造”这样一个品牌。中英网英国留学

相关学校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