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学生在美创业 身份认证成最大难题

2015-06-12

不久前,我在纽约举行的“中国留学生创业之夜”活动中遇到了哈佛大学建筑系的崔铮,他即将告别校园,踌躇满志,准备大展宏图。他告诉我,他想留在美国做自己的公司,利用互联网优势把建筑设计的相关资源集中在一起,搭建出一个能让更多同行受益的平台。

崔铮讲话时,语气平和,不温不火,但提到“创业”,他眼中便闪着一种灵动的光,让人一下子就可以明白无误地感受到他心里的激情。

当天,到场的很多留学生都有类似的想法。美国是个鼓励创业的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加上开放包容、不拘一格的大环境,给创业者提供了养分十足的土壤。另一方面,移民群体本身蕴含着创业的无限潜能——但凡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到这块机会之地的人,谁不想卷起袖子做出一番事业呢?

根据纽约前市长布隆伯格和媒体大亨默多克创办的“新美国经济联合会”发布的一份报告,1996年到2011年间,在美国的移民创业率增长了50%,本土出生的美国人创业率却下降了10%;2011年,每10万移民每月创办新企业达550家,本土出生的美国人创办的只有270家;2006年,移民创建的企业在全美新创企业中仅占15%,到2011年,这一比例已经达到28%,而同一年,移民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只有12.9%。

大学生更是创业先锋。美国大学生的创业率高达20%~30%,远高于中国同龄人。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创业也已经成为潮流。这次“中国留学生创业之夜”的组织者——创业时光联盟,其实原本是一些立志创业的中国留学生私下交流经验的小圈子,因为需求强烈,才逐渐发展成了正式为留学生创业提供咨询的非营利性组织。

然而,困难依然不小。不少移民是有绿卡的,很多大学生是美国公民,处于这两个圈子夹缝中的中国留学生要想在美国创业,就算他们既有热情又有资金,也只是“万事俱备,还欠东风”:如果没法得到美国的有效身份,就如等不来东风一样,一切都是白搭。

按照目前的政策,崔铮可以从学生身份转换成为期一年的OPT实习身份,一年之后,他必须和成千上万想在美国留下来的中国留学生以及其他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一起,争抢数额有限的H1B工作签证。H1B原本只能由美国雇主替自己招来的外国员工申请,2011年起,美国政府为了鼓励移民创业,允许移民开设公司后为自己申请H1B,这项改变给留学生创业带来了些许春风。即便如此,H1B签证每年也只有总共8.5万个名额,4月1日开放申请。过去10年里,有5年的名额都是在一周之内爆满,谁走谁留,只能通过抽签决定。

今年,超过23万人在名额开放第一周提交了申请,比去年几乎翻倍,抽签刚刚结束,现在正是申请者们几家欢乐几家愁的时候。不过,这场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惨烈的H1B之争,可能还是惨不过明年——据估测,届时申请人将超过35万。

这就是为什么谈到理想该如何去实现时,崔铮眼里的光黯淡了下来。事实上,当天来参加活动的大多数人都有同样的担忧,用创业时光联盟创办者的话说,在美国影响中国留学生创业的最大因素,始终是身份问题。

可喜的是,那天的活动上还有一位嘉宾——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教育组领事傅博。她向留学生介绍了正在进行的“春晖杯”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大赛的报名情况。这个由中国教育部和科技部在2006年开始举办的活动,至今已举行了9届,1600多个海外留学人员的创业计划脱颖而出,其中300多个已经在中国国内落地。获胜项目将从中国政府得到的财力和人力支持,让很多在场的留学生动了心,不少人表示,如果抽不到H1B,就一定回国创业。

其实,“新美国经济联合会”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该组织于2012年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指出:“美国曾经是怀有创业梦想的年轻人第一也是唯一的选择,而现在,他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印度、巴西和新加坡,这些国家不仅有广阔的市场、机会和良好的创业气氛,更有不遗余力招揽这些创业者的政府。”

该报告还认为,美国开设的移民投资者专用签证已随着这个国家的全方位移民改革计划一起止步不前,而增加H1B签证的名额必须经国会通过,绝非易事。

看起来,布隆伯格和默多克这样的聪明人为美国流失移民创业者急得团团转时,中国似乎已在这场中美人力资源竞争中后发制人、占到上风了。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