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对比中美本科教育:选课体系差异大

2015-01-11

一名国内三本学生对中美本科教育差别的感悟

无论是来美之前,或是在美国这样一个小村庄生活后,从自己的调查,观察以及从美国本土同学口中打听,我对国内朋友们对中国教育的排斥,和对美国教育的崇拜作了些许反省。

这些零星的反省使得我认识到,在没有做充分的研究前,对中美教育这样的大题目下结论,都是盲目的;更甚者,在盲目的冲动下,妄作出国的决定,很可能是种浪费。

一、选课系统的优劣

首先,我想说明的是,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在中国的一所二批(从学费上看,三本)大学上过一个学期,后退学重新在现在这所美国的大学从大一念起。所以,从经历上讲,我对中美大学的本科教育都有一个直观感受。

美国的选课系统的灵活方便是为很多人所知的。但为人较忽略的是,课的项目本身的兑现。如同兑现承诺一样,据了解,美国大学课程的第一节课,教授们会下发syllabus,即本课的学习任务及课程要求等。

学生据此可在第一节课后决定是否继续上这门课而及时退课后有全额的对本课的退款;另一方面,syllabus亦是师生对于本课学习的共同方针,在课的末尾,这是学生们评估教授教学水平的依据。

不过也有同学表示很多时候考试远远要比Syllabus的难度高很多,Syllabus只能做参考目录使用

同样地,在选major时,大学各学院有checklist提供,其上面有获得相应学位的学分要求及可供选择的课程项目和课程的学分值。值得注意的是,在checklist上的课程在在线选课系统上不见得有,那是因为每学期教授教的课程项目有限,并且教授可能更换,其教的课也跟着换。

这直接导致了,从一开始,同学们对自己的学业内容不可能有整体规划,换句话说,你有可能选不到你想上的课,也可能选到你不得不上的课,因为你想在四年内拿学位,更不可能超前学习。这些checklist在你选校时,在校网上即可看到,但被录取后,那些之前对课程的期望不一定兑现。

而国内本科的课程设置,是计划经济式的包办,这种包办是一学期一学期的安排,学生只有在一个学期的期末知道下学期学什么。当然,基本上,历年来同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相同,这也是为人诟病的僵化问题。

二、学习环境的维护

撇开抱团、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不谈,谈谈回家作业。

我所在的大学虽小而不上榜,但不是杂牌学校。有一点敢肯定的是,这里的学术环境是严格的。比如,我在大一上半期选的一节只有半个学期的艺术史课,就有至少2个同学挂课,而课堂总共只有20至30人;

在学习任务上,每节课后有20页左右的课本阅读,每节课前有小测验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由于它是2个学分的小课,只要完成3页的小论文,要求是满足The manual of Chicago style的学术规范,引用至少3本学术著作,2本学术期刊,1个权威网站的资料。

Chicago style引用标准的学习靠学生自己或找Writing Center辅导,教授只提供论文本身的指导;而教授对论文分数的判断全凭一张评分表,表上的选项有:逻辑、连贯、风格、引用规范等等,与托福作文评分一个模式。请为将来认真准备托福作文。

而我在中国时的那所大学,在大一下时,曾经的同学告诉我:新闻学教授因为觉得对于现在的学生,写论文是完不成的任务,就改让他们写读书报告了。这位教授的话引人深思。是什么让他放下门槛?如果不放下门槛,多少学生毕不了业?我们的毕业质量会上升吗?这值得调查。

一、素质分层的相似

想象中,美国本土的同学是有个性的,他们的生活是丰富的,思想是开放的,用政策上的话讲:“综合素质高”;后来发现,美国中产阶级以上的孩子才有可能那样。而学术上的公平要求人把人简化成数值以度量来体现公平,这种公平叫GPA,叫SAT和ACT。

想申请“适合自己的”大学的同学可以在申请大学时查下学校往年的录取新生高中平均GPA,还有SAT和ACT。我这样做了,并发现做对了,还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测:中美孩子学术上的素质分层相似。

坦白说,我在中国时平均成绩(我一直在班上处中游):高中80,大一上成绩75,在美国:大一上80。而我所在的美国的大学转校生建议的GPA2.5,当年录取新生平均分SAT1096,ACT24。

如果一律转化成ABCD,我得C+或B-,学校上述所招学生平均得C+。所以我在想,假如我在中国的中游等同于美国的中游,如果我不是特例,这不是巧合,这是不是可以说明中国的教育不差?至少在笔头成绩上,我们没有理由自卑和盲目崇拜。同学们可以留意下,看看我的推测对不对。

二、肤色文化的假象

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差不了多少,对不起,我只能这样粗略地说。通过媒体,我们已经被美式文化逐渐同化;美国孩子也被日本动漫影响,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王卡片,我在同龄的美国室友家里看到。

从一开始,我们就排斥我们封闭、僵化的教育,是不是?对,我说的是“我们”。可美国的孩子初、高中一样压抑,我们看不到也不愿去看,人家还被要求做志愿者,参加社团来进好大学。

我们只是讨厌僵化和无聊;人家的优点是多样,只是多样,有在一定范围内做选择的机会,如同有在一定范围内实践游行、抗议的权利一样,我们不愿看到的是“一定范围内”的有限和虚伪的标榜“自由”。

我们一直在被动地全面接受,包括接受那种粗暴的教学方式;可我们的优点是,我们在学术上的知识全面,并且多少上大学的中国孩子不用辛苦地打工、还贷?

至于活泼的性格,除了人家思想受宗教,受商业伦理,受街头文化的影响,在美国,穷孩子照样自卑、害羞,富孩子照样盛气凌人。我们的文化氛围充满压抑,不只是意识形态,更是历史遗留的封建伦理的深入骨髓。

我们想要人家的小别墅,却看不到人家的地理情况和自己不一样;我们想要户外、室内运动,却看不到人家社会是经历过嬉皮、雅痞的。

我们嫉妒人家属于中上阶级的美国梦,就骂自己国家人均GDP太低,而看不到我们的社会经济才被重建了几年。也许我们只是急于实现别人对自己的认同,也许我们自以为我们孤独。请醒醒。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