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次互补的美国高等教育体制
为了实现平等教育机会的理想,美国长期以来不断制定、修改与调整相关法律,形成了一套立体交叉多层次互补的教育体制。但是教育不公平现象仍旧存在,如何解决这类问题仍旧是社会各界经常讨论的焦点问题。
美国没有官方举办的全国统一高考,大学实行自主招生,各校自行决定招生办法和新生录取标准。美国大学注册及入学管理人员联合会国际教育部主任戴尔·高夫说,美国的院校可以自行设立录取标准,自行建立衡量学生学业资格的细则。
标准越高,学校的筛选率越高,获得录取资格也就越难。美国学校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筛选率极高的学校,比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二、有一定筛选率的学校,比如大多数州立大学;三、低筛选率的学校;四、开放录取的学校,只要有高中毕业文凭即上学。
由私立机构美国大学委员会主办的大学入学标准考试分为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和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两种,美国东西部及大多数地区承认SAT成绩,中西部和南部有些地方采用ACT考试。
这类考试每年举办七场,像托福考试一样,考生可以自选考试时间和考试次数。但大多数大学允许学生从两次考试成绩中选择一次更好的成绩作为入学申请。
多数大学要求学生提供四类资料以便对学生的资质进行综合评估:SAT或ACT成绩、高中四年平均成绩、教师推荐信、个人自荐信。
被录取的学生大都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给学校留下了深刻印象,有的强调自己在学习和研究方面的成就,有的显示了自己对所生活的社区和学校所做的杰出贡献,有的展示在某些领域所做的卓越努力,包括各种课堂或者课外活动,还有的讲述了不同寻常的个人经历和他们的人生理想。
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美国许多大学都制订了向弱势群体倾斜的措施。比如专为贫困学生设立的奖学金、教学计划、同等分数时贫困生或者非洲裔学生优先等。有些学校非洲裔学生入学分数线比其他族裔更低。
尽管如此,种族差异、贫富悬殊、城乡差距等仍旧是造成教育机会不平等的主要问题。有权威调查显示,高收入家庭子女通常获得了更多教育机会。家庭年收入高于10万美元的高中毕业生,大学入学率为91%;年收入在5万至10万的入学率为78%;年收入低于2万的入学率仅为53%。
美国学者认为,在传统社会中,高等教育入学公平主要取决于大学入学考试制度设计。但是在信息社会中,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更为复杂,不仅包括入学考试和录取制度的公平性,还包括学生得到入学相关信息机会的公平性,比如课外辅导、如何申请最适合发挥个人潜能的学校、如何获得各种财务资助等等。
美国历史上对平等教育机会影响最大也最具争议的法律是平权法案。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促使美国国会制定了平权法案。法案规定在大学招生、政府招聘时要照顾少数族裔和女性等弱势群体。法案致力于消除种族歧视,给予弱势群体更多优惠政策。
但是有些学校硬性规定招收某族裔学生比例,引发“逆向歧视”的争议,相关官司也时有发生。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一些名牌大学已取消或修改了一些涉嫌“逆向歧视”的招生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