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耶鲁大牛申请及备考经验
之前录取结果刚出来时就答应了一些朋友写经验介绍,结果拖到现在才写……因为申请整个过程中牵扯了很多私人化的东西,写起来一是怕牵动太多思绪而吃不消,二是怕太过个人化的东西其实没多少借鉴价值可言。不过世间的故事说到底都是很私人的,不能转述更不能被复制,只有我默默地讲,你默默地听,彼此在字里行间求得些微的共鸣与温暖,这样就很好。
1. 简单来说,我是14届的赴美申请者,T 105+, SAT1 2200+, SAT2 2400,在校成绩很好,参与学生会等活动,没啥耀眼奖项没啥拉风活动没啥厉害背景,分数一般,FC很少。DIY,最后获得了HYPS中两所学校的录取,全奖。之前有人传闻说要被某某校录取,SAT1必须上2300,家里必须有背景,结果最后我被录取,传闻不攻自破。细细想来曾经有段时间自己也深深为这些传言困扰,比如想进某校必须得有奥赛奖项,比如某校打死也不给国际生奖学金,再比如某校只录取有交换生背景的人,但这些传言到最后都被我或者我身边的朋友证实仅仅是传言而已。这些骇人听闻的传言也许确实基于对过去规律一定程度上的总结,但这种偏颇也缺少真实性的东西不应该成为我们申请时的指导法门。应该相信,there is no rules in application. Just be brave, be true, be yourself. 希望后来人谨慎对待这些传言,不要作茧自缚。
2. 说到there is no rules in application,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如何看待分数。不要觉得自己分数低就一定进不了想去的学校,也不要觉得分数越高越好。分数这个东西,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就起到个门槛的作用,让你真正stand out的东西是你的内核,而不是你比别人高出的那几十分。
3. 分数到了一定程度就不该苛责,话是这么说没错,但我觉得这个道理只适合安慰那些想考更高分却没考到的人。如果考试之前就想着“啊没关系其实考到多少多少就可以了”,这不仅很可能造成考试时心理松懈,而且在我看来是种学术上不求精进的危险想法。人在备考时难道不该想着如何把英文学到最好,如何尽可能把分考得高一点再高一点?2200和2300在学校录取时可能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但在我看来却怎么说都表明了学术水平的差别。何况,分越高,越保险不是么。所以希望后来者无论如何不要对分数抱有侥幸心理。
4. 前面说到分数的“门槛”。我觉得要想申请好学校,托福尽量105+吧,110+更好,SAT1阅读尽量上650,能上700就申啥也不怕了。
5. 早把SAT和托福考出来。我觉得最好先准备托福,背单词练听力练口语什么的,然后考个一两次。请注意是连续考,一次不理想,那么密集准备一段时间再考第二次。如果第一次不满意的话隔个大半年再二战,你会发现一战时准备的有些东西都忘了,十分不利于提分。SAT1和2也请于申请季之前的6月考完,这样就方便把秋季都用来做申请。SAT1是完全可以一次考出来的,多做题,认真准备,一次就过。把一战当做练手玩玩的人我实在是理解不能啊,一来抱着“反正还可以二战”的心理不利于考试时的发挥,二来分数呈递增曲线对于某些学校的申请不利,三来一趟趟跑HK实在是浪费父母的钱啊!
6. 对于准备托福我没什么特殊心得。只记得背单词时《17天搞定GRE》那本书对我启发很大。背单词关键在于“一次大量,不断重复”。第一次看单词时着重记单词的模样和中文释义就可以,其他的什么音标啦英文释义啦近义词啦例句啦通通不要管,每个单词停留最多30秒,然后到下一个单词。一天看上五十个单词,然后捂住中文释义,只看单词本身,想不起来意思的话标上记号,如此过程每天都不断重复,第二天背另外50个单词之前先快速复习昨天背过的50个。等到和单词混个脸熟之后再逐渐深究,开始学习英文释义和例句等等。
7. 看看Friends吧。VeryCD上有MP4版的,带英文字幕,我有一阵每天都很欢乐地在临睡前看上好几集。我原来口语真的很烂,但后来渐渐发觉对着纠结的托福口语试题不再害怕了,张口也能胡诌了,并且顺利地忽悠到了某些HYP的面试官。其他美剧也是一个道理吧。关键在于看自己喜欢看的东西,多看,多记用法,多模仿他们的发音。看美剧绝对是提高口语的好法子啊,欢乐,而且长进快。
8. SAT1我密集准备了一个月,没报辅导班,最后阅读710,算是不错的结果吧。我觉得关键有两点。第一,做阅读时要静下心来读。一开始可以不计时,可以做的巨慢,可以错题连篇,可以各种读不懂,但一定不要浮躁,不要太过计较题目的正确率,要一遍遍地读文章,把所有不懂的单词和词组全部抠巴下来,逐个查词典读英文释义,仔细思考这些词在文章中到底怎样理解才好、自己之前为什么理解不对、以后又该怎么理解;之后要理清文章脉络,熟悉外国人的表达,觉得表达精彩的句子就多读几遍甚至背下来。总之,要以精确理解文意为最终目标,把文章吃透。到后来习惯了阅读模式之后,就要进入考试状态,做题时有意识地督促自己快点读。倒没必要非得计时,因为我觉得如果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反而读不快,对题率也下降……一般来说理解能力上去了、也习惯了考试时的阅读模式之后,阅读速度自然而然就上去了,不用催自己也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完题了。就算答不完,考试时空一两道题也无所谓吧,毕竟对题率要紧。第二就是作文时,除了要把自己准备的6-8个万能例子写熟,还要多针对过去的题目做一些思考,仔细想想怎么写开篇和结尾的套话。一般来说多练练笔,再找几个名言警句用于开头提出别人的观点或者结尾延伸,这样文章就会比较丰满一些。
9. 考SAT1前的一个多月我OG一半都没做完,错题连篇,单词也没怎么背熟。心急如焚的我赶紧给学校请假,在家准备,并且问朋友,我这样的是不是没戏了?是不是肯定得再考?朋友表示必然得再考,也表示我能上2200就怪了,因为按照常理SAT1必然得准备两三个月。但最后我的考试结果还是不错,当然了这一个月我是下了苦功夫的。想对大家说的是,只有你自己清楚自己的实力,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不要让一个并不怎么了解你的人影响到你的心态。考试前只管埋头准备就是了,猜分数、一味信赖模考都是不可取的。
10. 现在不乏刷EC者,但真正能从诸多活动中有所收获并高效地用之申请的人却寥寥。申请时人们总爱谦虚地表示,我没什么EC……事实上我觉得只要是真诚的成长着、从生活中极力汲取汁液的人,都有EC,而且应该是不错的EC,EC本身不是那么玄乎的东西。比如如果你热爱摄影,喜欢用镜头定格世界,那就尽情沉浸在自己的摄影世界中好了。从功利一点的角度来说,为了申请时有东西可讲,就必须让自己的这门爱好变得productive一点,那就可以在校刊上登篇论摄影的文章,或者自己办个小影展讲述自己镜头中的世界,或者自己做个精致的影集寄给学校,之类之类的,这样的活动无限多,就看你敢不敢想。虽然有点功利,但初衷不改是最重要的,何况的确能有所收获。与此类推,喜欢钢琴的人也不需要急着去支教,安排支队伍一起去城市的各个老人院给老人们弹钢琴,这就是很好的EC。我不厚道地套用句尼采的话——根本不存在EC这种东西,只存在对EC现象的解释。什么都可以是EC,就看你对自己的兴趣挖掘得多深了。到申请时写文章,只有和自己灵魂息息相关的东西才能在笔端自然流淌出来,呈现给AO一个完整深刻的你。
11. 推荐信不是推荐的人越牛越好,关键在于推荐的内容。毕竟,推荐信是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你,推荐人和你越熟,了解你越多,写出来的东西就越充实深刻。AO也不是不知道中国的人情社会,你找个校长/市长给你写推荐信,也许只能说明你或者你家里有点关系。如果写出来的东西空洞无物,那申请就不免有了虚荣浮躁的痕迹,在我看来对整个申请绝对是弊大于利。
12. 工作经验这方面我了解的不多。我申请的时候common app那一栏就完全空着,additional material里附加resume时也没有提到任何工作经验/volunteer经历,因为咱就是没工作的机会,而且也不想为了resume上那两笔而去参加形式大于内容的volunteer活动……我觉得这取决于国内的行情,确实没啥好自责的。后来人可以做个参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