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士谈“海归是怎样炼成的”
在近日召开的美中论坛2013(耶鲁大学)暨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第21届年会上,应邀出席大会的高管海归、上海医药东英药业董事长黄乐群博士结合自己亲身经历,作了一场“海归是怎样炼成的”的专题演讲,引起与会嘉宾的关注和兴趣。
1977年,黄乐群考入了南京大学化学系,成为改革开发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1982年毕业后,他参加出国研究生全国统考,又脱颖而出,被美国衣阿华州大学化学系录取,当年赴美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批公派出国研究生;1987年取得博士学位,他进入康涅狄格州政府和耶鲁大学的化学研究所作研究员,这期间发表了30多篇重要的学术论文。1991年被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拜耳公司美国研究中心聘为药物研究技术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成为第一位进入该中心的华裔学者。
2005年初,留美学习工作22年后黄乐群辞别拜耳公司的高管职位,作为全职高管海归回国,在母校南京大学医学院担任副院长兼药物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2008年9月他创办的Sinobiopharma在纽约成功上市,实现了跨国公司高管到创办跨国公司的飞跃。今年,他的公司与上海医药达成了战略合作关系,上海医药按人民币7.78亿的估值分步实施部分股权收购和增资。这项合作填补了上海医药在麻醉肌松产品线方面的空白,也把东英药业打造成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端仿制药企业。
从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留学到第一批全职高管海归,又率先在科研与创业两个领域同时施展才华,黄乐群走出了一片新的天地。在演讲中,黄乐群谈到,目前在国外的留学生、专家教授海归回国创业,由原先的少数人到现在成批归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海归大潮。这种海归大潮的演变和发展已呈现出几个阶段和几种层面。以前海归人员更多关注的是国内给与的职务、工资、住房、交通等待遇,甚至配偶就业和孩子入学等问题。各地政府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切实地解决了海归人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但现在海归人员更多关心是国内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政府能否给自己的企业营造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这是吸引留学人员,特别是吸引高管海归的一个重要原因。
黄乐群在演讲中指出,海归回国发展要做好有“三心”的准备,一是要有“诚心”,选择在中国有竞争优势的研究或可产业化的项目,要真正、全时到国内发展,现在每年数万“海归”在各大城市洽谈,其后真正全心回国发展的还是少数。国外工作不辞,国内兼着干是很难发展好的。
第二“心”是指“静心”,意味着要“调节自己”,就如多少年前从中国去美国留学时所应付的“Culture Shock”(文化冲击)来适应中国的国情和待人处事。从思想意识上消除优越感和特殊感,真正融入祖国,融入社会,还原为家乡人。由于长期在国外留学和工作,与国内的生活脱节,刚回国创业和工作,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要克服这种“水土不服”现象,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消除自身的优越感和特殊感,带着感恩的心态融入国内的生活中。
第三“心”是指要有“恒心”,要能经受挫折。抱怨中国研究经费申请的“潜规则”也好,有关人或商业伙伴的出尔反尔也罢,重要的是该吃亏时就咽下,就算交了“学费”,心态不被干扰,坚持走自己发展的路。而且国内的政策、研究条件、商业环境正在逐步规范,只会变得越来越好。
黄乐群说:“我喜欢这种竞争,喜欢带有挑战性的工作。当我作为全职高管海归,要在科研和产业化两个领域施展自己的抱负,这本身就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与此同时,我也感到非常幸运,因为我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赶上了国家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好时光,高考,留学,海归,该出去时出去了,该回来时回来了,我一定会抓住机遇,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大限度发挥出来,报效伟大的祖国。”
作为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和中国亿万学生中的幸运者,黄乐群始终带有一种感恩的心情。他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从心里感谢改革开放,感谢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我想,最好的感谢就是报效祖国。
在召开的论坛大会上,刚被福州大学聘为客座教授的黄乐群还发表了一场学术演讲《中国新药研发和欧美R&D比较》。他的两场演讲受到与会嘉宾的欢迎,会后很多留学人员向他请教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