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解读美国杜克大学的办学细节

2013-09-30

校园布局一切以“给学生方便”为原则

杜克大学不在繁华的都市,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在“乡下”,照理学生的学习生活应当不那么方便,可在杜克校园里,学生却觉得处处方便。这里就是一个学习、生活的地方。

无处不在的人性化设计

在教室里,椅子和桌子都是活动的,老师布置小组讨论,学生桌子一搬,椅子一转,就可以组成若干小组热闹地讨论起来。学生还可走出教室,到餐厅买杯奶茶、咖啡,再回到课堂。即使下课,学生还可继续到食堂餐厅边吃边聊。

在图书馆,购置的家具和摆设都是可以让学生舒服地坐或躺的,学生读书累了可以休息,休息好了再继续读书。图书馆24小时开放,经常有学生在这里通宵学习。

每幢学生宿舍都有很大的公共活动空间,配备超大尺寸的电视。套间基本上是两室一厅的布置,有两个单独房间和一个共同活动空间。学校的考虑是,设施良好的公共活动空间可便于学生开展活动,充分交流。

在学生活动中心,入门就有一张沙发,沙发上有提醒:“如果你坐在这张沙发上,表明你愿意和陌生人说话……”

参观杜克校园,内地高校时常提到的人性化管理的概念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这才是人性化的管理,深入到校园的布局,具体到教室、图书馆座椅的摆放,给学生提供学习方便、生活方便和交流方便。

但就是如此,杜克学生们办的校报却很少说学校的好话,在院系办公楼的走道上就可随手取阅学生们办的报纸。杜克的学生会主席由学生投票选举,上一届杜克本科学生会选举有3000多名学生参加,投票率达到50%以上,学生会会代表学生权益,参与学校事务,每个学校重要会议都会有学生代表参加。

相比杜克大学,我国大学从校园布局上就注定了学习生活很不方便。尤其是一些新建的大学城,校园很大,教学区、实验区、生活区、图书馆功能分区十分明显。可是,功能分区明显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却变得不方便了,从宿舍走到图书馆要20分钟,从教学楼走到食堂要15分钟,面对这样的距离,有多少学生还想跑到图书馆学习?一些学生甚至连去食堂吃饭都嫌麻烦,干脆在宿舍里吃方便面。

充满吸引力的课堂

我在杜克大学听了一节课,更充分感受到学生上课的“自由散漫”。整节课,老师讲得很少,先是花15分钟让学生做试题测试预习效果,接着是学生分组讨论,最终确定答案后,刮开老师发的刮刮卡检查答案是否正确,最后是老师围绕测试与学生展开对话,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上不时爆发出笑声,有学生则起身到教室外的餐厅买杯咖啡,享受讨论时光。

针对研究生的教学,老师居然让学生玩刮刮卡“答题游戏”,这让我们大开眼界。一位留学生告诉我:“这里学习安排十分紧张,可大家都投入其中,因为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而内地大学不论从课堂布局、老师授课,还是学校提供的服务看,都把学习弄得过于“严肃”、“呆板”,结果是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我们通常所见的教室布局是,凳子固定、课桌固定,这样的布局适合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较难组织讨论。教学若要从灌输形式转变为交互模式,得先改造教室。上课方式的改变,因受到教室条件的限制,变得复杂。

人性化管理需要硬件支撑

这就如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讨论宿舍是否安装空调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值得讨论——装空调是对学生的一项基本服务,可之所以要讨论,是因为很多大学在建宿舍时,根本就没有预留空调线路,安装空调意味着要重新排线,这是个很浩大的工程,需要学校大笔投入。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起来。

还有就是学校教师公寓的建设,近年来很多大学以住房社会化、货币化改革为由,把教师纷纷赶出校园,即使是新建校园,也没有考虑到给青年教师盖公寓。结果是,校园里只剩下学生孤单单地生活,当发现学生和老师的交往太少时,要重新建设教师公寓,又成为不可能。

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是需要人性化的教育教学设施支撑的。换句话说,如果学校真要进行人性化管理和教育,在校园布局、教室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课堂如何组织讨论、如何开展交互式教学、如何方便学生学习生活等,在这些基本设施方面,我国大学还有很大“硬伤”,而在人性化管理的“软件”,诸如学校服务理念、教师服务水平方面,差距就更大了。要实行人性化管理,一切要从人出发。

29名专业人士做实学生心理服务

我国不少高校会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作为开展心理服务的依据,对这一做法,杜克大学的老师们表示不解,因为在他们看来,健康问题属于学生的隐私,学校无权干涉。这种不同体现的当然不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而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不同理解。

“家丑外扬”开展针对性教育

“我们不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因为我们没有这一权利。”在听我谈到国内有不少大学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并将其作为重要的学生心理服务内容时,杜克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告诉我,他们的做法很不相同,因为健康问题属于学生的隐私,学校调查学生的心理状态,就涉嫌侵犯学生权益。他们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主要通过讲座、工作坊以及强大的心理咨询服务来实现。

除了心理咨询服务的差异外,杜克大学对所有学生进行的学术规范教育也令人耳目一新。该校会对学生的作弊情况、学生对作弊的态度进行跟踪调查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据介绍,调查显示,有75%的学生承认自己在求学(包括高中学习)生涯中有过作弊的经历。学校认为这个问题很严重,于是就在所有学生中进行学术规范教育。

与之对比,我国高校也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但针对学生进行作弊调查却没有。虽然学生作弊现象严重,但大多数学校认为这在学生中仍属个别现象,哪有学校主动调查作弊数据并公之于众的,这不是“自毁”形象吗?

杜克大学和我国内地高校的这种差别颇有意思。

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置“高端”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虽有针对新生的心理测试,普查学生的心理情况,可是心理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却跟不上学生的需要,很多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只有三四个人,根本无法对庞大的学生群体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救助和危机干预,这导致心理服务工作大多停留在“心理普查”上。这表面上是重视学生心理问题,也能拿出“档案”来进行业绩展示,可是却无法深究。现实是,由于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干预,近年来高校学生自杀现象有增多迹象。

杜克大学从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出发,不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可是据该校心理咨询老师介绍,在她的记忆中,没有一名自杀的学生。杜克大学的本科学生数为6000多人,而学生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34人,其中29人为专职心理咨询人员,5人为行政人员。在29名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中,有4名注册心理学家,4名心理医生。

从中可见,心理咨询服务的差别从何而来。杜克大学是把心理咨询服务做到实处,从人员配备上就加以充分保障,而我国内地高校虽然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却并没有配备足够的专业人员,结果只能流于形式,而这种形式上的做法从本质上说却又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所谓的心理服务,无意中走到了服务的反面。

立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

作弊调查、诚信教育的差别,根源也一样。总体而言,内地高校的诚信教育关注的不是结果,即是否有效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学术规范,而是展示学校是否进行了诚信教育,以及这一教育尽快取得怎样的成果。这当然无法让诚信教育脚踏实地,那种不坦然面对学生不诚信现象的态度其实就是不诚信。不仅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如此,内地高校还将学术不端作为“家丑”,不愿意调查、处理,甚至充当保护伞。即便社会舆论质疑高校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严重,但学校并不会在学生中开展调查,并切实采取措施加以改变。

以学生为本,就必须立足学生的现实需要和长远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杜克的老师们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学生而设计,他们深知,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举办的意义。

我国高校也一直宣称以学生为本,但由于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原因,学校办学其实是对上负责、对行政负责,而不是对教育、对学生负责。在学校里,行政机构庞杂,行政人员众多,但对学生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却不多,如与学生事务最密切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就一直面临缺乏专业人员的问题。一个心理咨询室的人员还不如一个校长办公室的秘书多,这也可看成是内地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三个月参加的实践项目超过国内大学四年

杜克大学访问期间,我见到多位内地留学生,其中有三位虽然到杜克大学留学才三个月,可都谈到这里与国内四年大学学习完全不同,对他们的改变极大。尤其是有关自我认识和职业发展方面,让他们有全新的认知。

我感兴趣的是,他们的变化真有这么大吗?

高强度教学激发学生潜能

这三个学生从国内名校本科毕业,选择的都是杜克大学一年的MMS项目(管理硕士,Master of Management Studies)。虽然我早知英美都有一年、一年半的硕士教育项目,但对一年硕士教育究竟能给学生多少收获是有些怀疑的,更不要说三个月就让学生发生很大的变化了。而进一步追问发现,一年的教育只要清晰定位,科学设计,充分利用,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职业化过程,把学生从刚大学毕业不明确职业方向的状态提升到对自己充满信心、职业素养大为提高的境界。

一年制的课程型研究生,在国外本来就是职业教育,并不像我国内地长期来将研究生教育都作为学术性教育。在杜克大学,这一年的教育定位十分明确,就是职业导向的教育,因此高度重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上述三位学生告诉我,与国内会计学、物流管理、经济学就学一些知识、概念不同,这里每门课程的学习完全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比如市场营销课程,总共6周时间,每周要求学生做两个案例,再加上一个大案例,全程一共有13个案例,光花在案例上的时间就至少39个小时(每个案例3小时);商务谈判课程,每周要求学生参加一次谈判演练,主题各不相同,老师会把模拟谈判过程录下来,对学生进行评点及评分。除此之外,每门课程还会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一项计划。这三个学生三个月下来,参加的实践项目已超过国内大学四年,感受到变化是必然的。

杜克MMS项目的教学安排分为5个学期,除冬季学期间隔一个月之外,其他学期之间休息一周。每个学期上3门课,总计上15门课程。这样的安排使整个教育教学的节奏极快。杜克大学的教育理念,就是要通过高强度的教学,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

这也是让这三个学生感到有些“吃不消”的地方。其中一个学生告诉我,她每天睡觉时间不超过5小时,通常早上5点起床一直忙到深夜。和我见面这天,她掰着手指一算,自己有7项活动要参加。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看是国外实行精英教育学校的常态,大学生们只有刻苦学习,才能“过关”。

充分的社会资源帮助学生适应职场

更令学生们感到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是,杜克大学有充分的资源提供给学生使用。这些资源不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图书馆资源、实验室资源,而是社会资源、校友资源。

首先,该项目给每个学生配备一名职业导师,给学生一对一的职业指导服务。只要预约,职业导师每次可给学生半个小时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当然,是否咨询职业导师由学生自主决定,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过程。

其次,项目还给学生配备了“志愿导师”。所谓“志愿导师”,即由校友担任志愿者,给学弟学妹提供成长建议。这一导师计划与职业导师不同,学校明确每个学生必须保证接受“志愿导师”三次指导,每次30-45分钟。这三个学生都表示从中受益良多。

再次,杜克商学院建有完备的校友数据库,学生在求职时,可以方便地查询校友求职去向、工作去向,由此向校友咨询求职事宜,并可得到校友不同程度的帮助。在杜克的学生看来,这也是在利用“人际关系”,但不是不正当的特权或人情交易,而是发展校友关系,把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关心延续到毕业的校友。

在这三名学生看来,学校这样做也是“没办法”之举。美国大学竞争十分激烈,对于商学院来说更是如此。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没有实现价值提升,谁会选择呢?何况这类教育本就应该以职业为导向,学校完全按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来设计课程,开展教学,是应对市场竞争,也是对学生负责。

按理,专业硕士教育就是以职业教育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可是,我国的专业硕士教育与学术性硕士教育相比,在师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上并没有明显差别,而再和国外大学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相比,其职业化、应用化程度差距则更大。有学生感叹,国内大学也可以建校友数据库,整合校友资源为在校学生所用,可是有多少学校抓这一工作呢?建校友数据库,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办学者转变教育理念,办学不是追求政绩,而是真正为学生发展服务。然而,在计划体制中,学校的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只对上负责而不对学生负责,有不少学生也混日子,只图一张硕士文凭。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