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个中学教师眼里的美国教育

2013-06-28 来源:扬子晚报

今年寒假,作为英语老师的我有幸参加了南京29中访美代表团的赴美交流活动。我们交流的学校是纽约州(New York State)松树地(Pine Plains)的斯蒂辛山高级中学(Stissing Mt High School)。走进美国中学,深入课堂听课,吃住在学生家,20多天耳闻目睹,见证了美国学校及相关生活的点点滴滴,感触良多,猛然意识到:我们以前对美国教育的了解是片面、有误解的,也是不公平的。他们的教育实际上是穿梭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重视德育

美国人很爱国,所到之处都插有国旗,住房、路边、商店、教室、车厢内无处不见。房东和我们话别,竟然郑重其事、诚惶诚恐地请求我们:不要对美国有偏见,愿我们友谊地久天长。一个普通老百姓,处处维护国家利益,随时把自己和国家紧密相连,后代耳濡目染,岂有不爱国之理?爱国的学生自然爱心无限,由此及彼,他们也会爱校爱班爱生活爱学习。

美国人热情好客,对中国人以诚相待,每天把我们照顾得无微不至,令我们感动不已。他们重情重意,离别时哭的场面是很让人受不了。我们的房东苏珊头一天晚上就哭啊哭,惹得我泪流不断,几次中断自己的翻译任务。

美国人经常 party,苏珊家每周都有一到两次,但很实惠,不讲排场,来宾都是自带吃的,带什么事先可以征求主人意见,也可以自己决定,但彼此的内容一般不会重复,吃不完的再各自带回,还可以互换东西带走。这样的聚会简单又有意义,我们不妨也学一学,在这样的来来往往中,孩子们就不愁没有交际能力了。

有时,苏珊的两个儿子周末随外公开车去外公的朋友家帮忙干活,因为年事已高的朋友夫妇干不了重活。我们随同的男教师的房东出差在外,照顾不了他们的生活起居,苏珊就派两个儿子每天住在他家帮助照顾中国老师,生壁炉,做简餐,什么都做。父母助人为乐已成为习惯,儿女对他人会冷若冰霜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校里,学生尊重老师是大气候,学生的平时表现尤为重要,否则升入高一级学校时,老师就不给他们写推荐信;没有推荐信,就没有学校愿意接收他们。老师的这种无形的重要作用减少了平时的工作难度。家长们对学校、对老师都很友善,似乎每个家长和老师都很熟悉,关系融洽,见面格外亲热。

苏珊开了一家拥有150多辆邮政集装车的速递公司,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但小儿子Patrick一次法语考试退步了,接到老师电话的第二天,她就放下手头工作,赶到学校和老师沟通,并开始在家严格督促儿子背诵默写等。

这种德育重视,不需要挂在墙上喊在嘴里,一切体现于行动中,随时潜移默化,是说教、喊口号、大道理所无法比拟的。

正因如此,美国的学生都很有礼貌,总是“Excuse me” “I'm sorry”“Thank you” 不离口,脸上始终挂着自信的笑容,还会主动找中国老师或学生合影或索要互换小礼品。每次拍集体相,只要需要,美国的学生会毫不犹豫地跪在地上或蹲在地上,我们有的学生就不太乐意,怕弄脏了衣服或嫌姿势不好看。

我们所在的学校共7个年级700多人,每个年级7个班共100多人,全校只有一栋四层楼,走廊里摆放着储物柜,空间不大,但课间走道内并不混乱,没有人大呼小叫或追打皮闹,这是素质决定的。我们的学生似乎比他们多动,要是在那么拥挤的空间,课间岂不是要闹翻了天?公共设施恐怕也要不断受损。

家教严格

美国的父母也溺爱孩子,16岁之前孩子上学基本上家家开车接送,孩子和父母之间亲密无间,勾肩搭背令人羡慕,但这疼爱、民主的背后隐藏着严格和严厉。Suzan对儿子的培养就很能说明问题。很多时候,她十分民主。小儿子虽然是对双胞胎,但平时不愿意穿同样的衣服,两人的兴趣爱好也大相径庭,她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谁需要什么随时带谁去买,尊重个性。双胞胎刚满16岁,我们在的期间他们正在考驾照,她每次的那副牵肠挂肚和忧心忡忡,比中国妈妈还中国妈妈。读大学的老二心脏做过手术,她经常不断地飞过去探望,花钱再多也舍得。

但“专制”的时候,她也很“霸道”。每逢节日或重要活动,她要求全家统一着装,不同意也白搭,过节拍的全家福都统一着装,很是有趣、可爱、好玩、有情调。双胞胎拿到驾照后,每人都有一辆新车,但上学只许共用一辆,一人开一天,车瘾再大也没有用。

儿子平时是没有零用钱的,要花就得自己挣,假期到高尔夫球场打工挣钱,她说:“我要让他们知道钱是来之不易的,要节约用钱。”5个儿子中已经有两个来过中国,小儿子明年来。来的费用1600美元,他们夫妇只提供零头,1000美元孩子自己付,“我要让他们懂得,父母的钱是父母的,你自己该挣的钱必须自己付出汗水。” 中国的学生在美国购物出手大方,她也“横加干涉”:“这是你父母挣的钱,你们要学会节约,不能大手大脚。 ”中国的学生跟她怄气。

这样的母亲,带大的孩子怎么会不自立呢?两个儿子都很懂事,到学校总是把我们送到教室门口才离开,非常讨人喜欢。

培养能力

美国的课堂,让学生动手的时候很多。美术课是刻字,下课前所有的作品全部挂出来展示,让成就感随时伴你左右(见照片);陶艺课的陶瓷作品全部贴上标签、作者,干了以后下节课涂色,全部完工后展示,再还给学生本人,学生的能力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得到提高,兴趣也自然而然追随左右。动手能力提高了,自然也会推动学习成绩的进步。

美国学生不用打扫教室,教室有专门人打扫。但美国学生在家要劳动,要干活。苏珊家是中产阶级,条件好得很,但她家没请钟点工,一切自己动手。三个大儿子去中部上大学了,两个小儿子在家必须做的事情是:上山把木材砍好劈好运回家,到家每天把烧壁炉用的木材搬到房里;早上上学前必须喂马(他们家养了四匹马,目的是吃杂草和供家人骑)。陪妈妈购物的时候,妈妈只负责挑选和付款,其它全是孩子代劳,再重的东西拎起来就走,主动、老练,我们看了直点头。

中国学生住她家,自己不知道叠被子,苏珊发话了:“Why?(为什么?)你们必须自己叠被子,我不能帮你叠,我不是你妈妈。”她对中国学生的不爱劳动很是不理解。爱劳动的学生学习自然也会勤奋的。相对而言,我们的学生太娇气,父母包办代替太多,所以学习起来也惰性十足。

美国家长总是在有意无意地让孩子自己做事情。在飞机场,和父母在一起的孩子大大小小全是自己拉行李箱,很有趣,我们在机场见过的一个孩子才两岁,他拉着一个比自己个头大一倍的箱子,妈妈在旁边,拉累了才接过来。中国的父母能舍得吗?也想不到,我们总怕亏待了孩子,于心不忍。

学校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全校欢送我们的演出中,学生老师同台共演,节目很有档次。学生告诉我们,这种大的演出每月都有。我们还利用晚上时间看了一场校级篮球联赛,那热烈的气氛、精湛的球艺、高水平的女子拉拉队,绝对超过五台山体育馆的省级比赛,开始我死活没敢相信这是学校的比赛,直到后来核实才得知:这种比赛每周三次,不少家长都来观战。

我们的学生也参与他们的体育课,相比之下,我们的学生显得瘦弱多了,他们却强壮如牛,这绝非一天两天的功夫。身强体壮的人学习起来效率应该是高的。这也难怪,我们的孩子绝大多数的时间都被学习占用了,哪有时间强身健体?他们却有很多锻炼的时间和条件。苏珊的家里有乒乓球桌、游戏球桌,两个上高二的双胞胎儿子一到家打打球,做做作业,家院里有一个简易的高尔夫球场,两个儿子都爱打高尔夫,每周出去打2次,过得很充实,成绩也很优秀。其他学生家也都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器材。

你能相信吗?高二的一个班还举办情人节舞会呢!卖门票,6美元一张,搞得红红火火。

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在这些活动中不知不觉得到了提高,能力提高了,素质也会提高;素质提高了,学习当然会轻松。但我们的学生可玩不起这么多,我们要面对太大的升学压力,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发展智育

学习、分数在美国都是很重要。一个人考上了好的大学,学校不厌其烦地大力宣传,家族全体引以为荣。苏珊家的二儿子前年考上了一所好大学,当地人肃然起敬,家人也掩盖不住的喜悦和自豪。学校里虽然考试不多,但平时作业、表现都算学分,一旦不及格,补考相当麻烦。有的学生上学时没努力,工作几年后又重新回到学校学习。

他们也刮“择校风”,苏珊就曾为儿子选择学校苦恼过:选择好的学校,老师好,开设课程多,孩子得益,但离家太远;就近入学,孩子得不到最好教育,自己不甘心。这和我们的情况大同小异。

作为交流,美国的家长也要在今年四月份送孩子来中国回访,苏珊告诉我,她最大的目的是想让儿子了解中国学生多么刻苦和优秀,回去好发奋图强,提高成绩。

在我们回国之前,学校的教育主管刚好签收了一份上级文件,大意是号召美国学校要学习中国,打算延长教师在校工作时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为此专门和我们一行举行了研讨活动。其实美国教师工资的地区差距完全是由其升学成绩决定的。他们正在学我们,我们却要盲目抛弃自己的长处,放松对智育分数的要求,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无论美国还是中国,越是家境好、父母素质高的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而整天大喊大叫,过分排斥责怪应试教育的,往往自身就缺乏知识的人。

走近美国教育,我的最大体会是:我们对学生管得不是太多了,而是我们整体的素质还没到放手少管的层次;回到自己的课堂上,我们的教育本身没有错,只是层层评比的重压让我们偏离了正常的轨道。最完美的教育应该是美国学生的素质能力加上中国学生的优异成绩。提高成绩和培养能力比,前者似乎更难,所以,美国面临的问题要比我们严峻,他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管理上的自由松散,正在进行调整。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可取之处的,美国学生的学业成绩远远不及中国学生,这是我们的成功之处,美国也因此有着强烈的危机感,他们早已把中国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潜在威胁,美国非常渴望多多招收中国留学生。

我们应该多学学美国注重能力培养的诸多做法,同时发展智育。等将来有一天,我们的素质指数也到了一定高度以后,应试教育也会自动卸下其重担。因此,大家没有必要天天把素质教育挂在嘴上,也没有必要对应试教育人人喊打。二者兼顾,教师研究方法,不让学生太累太死板,学得扎实,过得快乐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历来都是勤奋创造成绩,刻苦成就未来。如果矫枉过正,即没提高素质,又降低了教学质量,鸡飞蛋打,得不偿失,那才是子孙后代不负责任,令国家民族追悔莫及的事情。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