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留学生家长:你们不是主角

2013-05-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有调查显示,与孩子在国内读书的家长相比,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家长感觉压力更大。这不仅表现在昂贵的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更多还是因与孩子沟通少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有专家称,不少留学生已经与家长之间形成了“三沟”,即空间沟、代沟、文化沟。与其等“三沟”形成再去弥补,不如早做准备。希望记者采访到的三位家长的经验分享,能给准留学生家长们一些借鉴。

帮孩子建立自信胜于提高成绩

周成刚,北京前途出国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我的孩子成绩一直属于中等,从来没想过上北大和清华。”在和儿子商量之后,周成刚最终决定让儿子去美国读本科。

“儿子跟着我一会儿在国外读书,一会儿在中国读书,弄得中文和英文都有问题。我在澳大利亚读研究生,他读学前班,英文进展飞快,我赶紧把他送回来,英文慢慢忘了,中文好了。后来我把他带到英国,英语又好了。接着我回国创业又把他带回来,他到二年级时中文能跟上了。此后移民加拿大,孩子妈妈又带着他到加拿大,但英语跟不上。读了一年好不容易跟上了,妈妈说还是回去吧,又把他带回来了。这样折腾下来,到三年级时,他已经信心全无。”回忆儿子的成长经历,周成刚坦言,“我觉得是我害了他。他父亲什么都想要,希望他英文好、中文好、数理化好,最终什么也要不了。”

“我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后来,周成刚决定不再让儿子走高考路,因为上中学的儿子已经信心全无,“国内开家长会先公布孩子排名,很多家长会指着我儿子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要跟他坐在一起。我太太听了很难过。直到我把他带进美国的学校,他才慢慢转变。”

周成刚发现,儿子居然第一次走进了美国学校的篮球队,因为他体育不错,“以前他在国内中学时,只要去打球,校长马上来电话,说你孩子这样会把班级的平均分数拉低。”虽然到了美国的中学,儿子还没能跟上,但是他开始有自信了。

周成刚特别会鼓励儿子,“其实你不错,个子一米八几,高高帅帅,女生也喜欢你。你的成绩虽然不太好,但球打得不错。数学不那么好,钢琴弹得却不赖,这是女生最喜欢的。”

在申请美国大学时,周成刚坦言,也想过上名校,“我没有上过最顶尖的名校,我希望孩子上,但我知道他达不到,而且一定会给他带来更多不自信。所以我们去申请排名在四十到八十位的学校。我说我不期望你上太好的学校,达到中等就好。尽量参加社会活动和社团活动。”

在送孩子去大学报到的飞机上,周成刚和儿子进行了一场“男人间的谈话”,聊在美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宏观的国外社会如何运作,文化价值观有何差异、学习模式有何不同,到仔细地面对性、毒品、酗酒等问题该如何处理,“告诉他哪些是底线,不能碰。”

【经验谈】

●千万不要过分批评孩子。当孩子自信全无时,当一个十八岁、二十岁的孩子在青春期没有自信时,你怎么让他走得长远?

●除经济支持外,留学的孩子更需要家长在道义、情感上的帮助以及价值观的引导。

“只要把道理讲清,就让他去做”

朱丹,儿子丛沛恩毕业于北京101中学,2013年被伯克利大学录取

“从小到大,不管儿子想做什么,只要他把道理讲清楚,我们就让他去试。”朱丹说,这是他们在家庭教育中一直秉承的理念。

高一时,沛恩突然说喜欢生物,上大学也要学这个专业。“我认为想法不扎实,但不会直接给他下结论。孩子有自己的思考体系,即使我说这不行,他也不会轻信。”朱丹的办法是让孩子自己去鉴别。“我找到一个机会,让儿子参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关于组织培养的项目。儿子跟教授忙了一个学期,得出结论,他不是搞生物研究的料。”

“我关心的是孩子在18-22岁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和怎样的人交往,作为家长,我能给他提供何种程度的支持。”儿子刚上初一,朱丹就萌生了让他出国留学的想法。但到了最终选择学校时,还是由他自己做主,“虽然我希望儿子能去卡耐基梅隆大学,但他更喜欢伯克利”。朱丹尊重儿子的决定,“他第一次去牛津上暑期课程,回来就说不太喜欢那种氛围。高一暑假去宾夕法尼亚大学,课程结束后走访了10所大学,在参观全美排名第4的文理学院时,他给我打了电话,说‘妈妈,我在这活不了四年’”。她太了解儿子了,“那所文理学院很有名,但让喜欢看球赛、社交的儿子在那幽静闲雅的山沟里憋4年非闷坏不可。”

此外,朱丹和丈夫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培养了他对体育的热爱。丛沛恩从小就喜欢运动,尤其是冰球和棒球,坚持了10年以上,“刚打球时,有家长说这不务正业。我觉得没有爱好才是不务正业。他喜欢轮滑,又擅长棒球,冰球刚好能将两者特点合二为一,而且能更深度培养身体机能。没想到儿子从3年级接触冰球,很快就爱上了这项运动。”

“刚进球队时,孩子都很小,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打前锋。前锋是场上最闪亮的明星。儿子好像无所谓,我们对这个也很看淡。有些家长给孩子灌输个人英雄主义论,应该尽量直接射门。我却告诉儿子,后卫更重要的是组织进攻,如果别人的机会比你好就一定要把球传出去,球队的胜利最重要。”朱丹发现,在成长为一个优秀后卫的同时,儿子的人格、品德也得到了培养。“冰球圈有个说法,‘守门员是后卫的女朋友’。儿子就曾经有个‘野蛮女友’,ETIE,一个法国裔的加拿大小守门员。这孩子脾气火爆,被对方进了球以后,经常摔杆、砸门儿,我观察到,儿子在自己队丢球后,一定会去拍拍ETIE的头盔说两句。跟ETIE相处的一个赛季,让儿子学会了关照他人。”

朱丹说,儿子从事冰球运动已经超过了700个小时,还不包括路上的时间,“很辛苦,要应对期中、期末考试还有比赛。有时候上冰要在早上6点或晚上11点,他学会了怎么管理时间。” 因此,朱丹对儿子的学业不会给予压力,“家长自己也得学会平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朱丹坚信,与成绩相比,这些潜移默化的能力培养能让儿子未来的留学乃至人生之路更为顺畅。

后来,沛恩在学校办了陆地冰球社团,很快将此项目升级为选修课,他负责找装备、做教练;现在推进到和朋友一起成立了名为“侃侃sports”的创业项目,帮中国学生在运动中学习英语,“他自己的英语就是在打冰球的过程中练出来的。”

【经验谈】

●作为家长,首先自己要有成熟的留学观,去掉虚荣心、名利心,想清楚把孩子送出国到底是为了什么。

●家长的作用是引导,千万别把自己变成主角。

●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极限在哪里,特长在哪里。帮助孩子无限放大强项,弱化缺陷。

●带孩子上培训班,不如多记录他们的成长,深度了解他们,帮他们梳理经历和提升特质。美国招生官也希望看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关注孩子在哪儿完成社会化过程

浦小君,全球500强企业人力资源总监,女儿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

曾在多家全球500强企业任职人力资源总监的浦小君希望女儿能找到让她有幸福感的职业。而作为母亲,浦小君能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她的同学上奥数、学琴,她都没有。我甚至在小学2年级前都没给她教过英语。”因为工作关系,小学2年级时,女儿随浦小君去美国一年。临行前,在女儿的要求下,浦小君才给她报了个口语对话班。

浦小君说,女儿自律性很强,“从小到大没有辅导过她学习,是她自己决定要去美国读书的。考SAT时,通常都是我宽慰她,成绩已经够好了,不要再花时间去刷分,SAT毕竟只是工具。”

“高中时,有一天女儿突然说她想考清华,我不置可否,而是问她为什么?”浦小君觉得,在哪儿上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哪儿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她希望通过更多提问,让女儿想透彻。“女儿后来跟着上了清华的同学听了一段时间的课,觉得那更像是高中生活模式的延续,她决定出国留学。”

留学申请时,成绩优异的女儿想去哈佛、哥大,浦小君这回却表达了反对意见,“女儿一下进入到那样竞争激烈的名校心理的发展不一定会健康。所以我建议她更成熟一点再去。而西北大学比较友好。”

在为企业招聘人才时,浦小君接触了很多海归留学生,“没有思想,或者思维方式太狭隘,成绩或许还不错,但社会化程度很低,没有很好地利用国外学校的各种资源,也没有借助留学拓展经验范畴。”浦小君希望,自己的女儿能跳出这些限制,拥有全球化的眼光和胸怀。

浦小君鼓励女儿去非洲做志愿者,“去看看那片土地上的人如何生活、国家如何运作。”而在课外活动中,浦小君也会给女儿出谋划策,指导她如何善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她参加了global village项目,这在美国高校中是非常大的学生活动,在西北大学举办时她是领导者。女儿跟我聊天时说德国人是如何严谨,法国人有时则不太靠谱,我会建议她如何用人、如何把不同意见放到一起。”

读大三时,浦小君开始问女儿,将来准备做什么,女儿思考良久后觉得想学法律,希望能在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中贡献力量,“这是她在学了哲学、数学后的决定,而这些积累对她以后学法律也很有帮助。数学让人有清晰的思维、哲学则能够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在和女儿分享学习收获的同时,浦小君也会适时给女儿建议,比如建议她再去读读历史。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