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穷学生的哈佛路 文书如何“闪出亮点”

2013-03-11 来源:文汇报

申请高校,本身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对十七八岁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一份进入大学前最难能可贵的“作业”。

所以,从今天开始,留学路上的你们,尝试着自己写申请文书吧。

申请文书,通常又称“自我陈述”,一般不超过两页A4纸,这是你在没有见到学校招生官前给他们做的一次重要的“自我介绍”,不用写你的成绩有多好,因为成绩单会告诉招生官实情;不用写你是什么学生干部、有多少抬头,获得过多少奖项,因为申请材料里的个人简历、奖状证书都已经说明情况了。

至此,许多学生懵了,这文章还能写些什么?随便对国际新闻发表点看法,对某一学术热点说些自己的态度,不行,不能随便!申请文书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招生官在申请季要看成千上万篇长短文书,想要吸引他们的眼球,得花些心思。

来说些这些年听闻的“优秀”申请文书故事。申请者并没有在文章中展现“胸怀天下”的气度,有的写作切口还很少,讲得多是“小事”,但读来让人感觉有意思、过目不忘,关键是打动人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往往能在申请中加分。

“穷学生”的哈佛路

某次在美国升学顾问经验交流会上,有位顾问分享过这样一则案例:某国一位贫困学生,凭借并不出类拔萃的SAT成绩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录取。原因是什么呢?在场的人在看了他的申请文章后,都感到很难对这样的学生说不。他的文书描述了一个儿时的场景:在他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家里已无力承担他的学费,因此他被勒令退学。在他将要被带离教室的那天,这个小男孩死死地抱紧了课桌腿,涕泗交加,任何人拖他,他就是死攥着不放手,不离开自己的课室,不放弃自己的学习生涯。他的老师们看到这样的情形,无不动容,最后他们决定集体捐助这个小男孩的学费。这个学生就是通过各方的捐助完成了自己的基础教育。

我不清楚他是怎么会产生赴美留学的念头,也不知道是何种情况,让他有机会参加了费用颇高的SAT考试(当然他肯定不可能像某些申请者那样,SAT考个四五遍),五百多的SAT阅读成绩在成千上万的申请者中并不那么出挑。而读过他申请文章的人,却都对他朴实的语言和字里行间透露的真挚情感,印象深刻,脑海中无不浮现出一个无助却又对知识充满极度渴求的学生形象。在知识的海洋里,原本就无关于贫富,对待知识的态度或许决定了个体能否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多远。

这个学生的故事无疑带给招生官很大的触动,使他们愿意把世界顶尖学府深造的机会给予这样一位贫困但却坚韧的申请者。当然,我们并不是鼓励每个学生都假装“哭穷”博同情,宣扬自己的求学之路是如何艰辛,要知道,只有真的有过这样经历的学生才能将自己的苦难和求知欲恰如其分地表现,让人无法拒绝。

与“大牌”国际组织“拗断”

还有一位学生的申请文章是对某世界性的学生活动组织提出质疑。这个组织热火朝天地在全球各高中开展着活动,吸引众多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位学生也“不能免俗”地成为其中一员,可是在参加了一系列活动以后,他觉得该学生组织的宗旨并没有在活动中体现出来,而大多数的参与者只是从俗,为了能在简历上留一笔,有哗众取宠之嫌,而无想获取知识、得到历练之心。

该学生在文书中直言,这些吵吵闹闹的活动,是在浪费他的时间,所以他不顾老师和家长的反对,退出了这个组织。他觉得他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去做一些他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虽然不像这个组织这么“大牌”,这么“全球化”,但是他可以不用为了经历中有活动而活动。

可以说,当招生官在看到众多申请人在文书中介绍自己参与了多少国际组织、这些国际组织又是多么牛叉时,这个学生的反思,会让招生官对他的批判性思维留下比较深刻印象。保守地说,他的申请表暂时不会放在“拒绝名单”中。

“矮小身材”赢得名校垂青

还有这样一位申请者,写的是他如何克服身材矮小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文章中说,他写道,父母身材都颇为高大,比他小四岁的妹妹也很高挑,唯有他这个男孩子是个矮个儿,人瘦手小脚小。之前,他对此事特别上心,无论是同学间的无心戏谑“你是不是你爸妈的亲生儿子?”,还是亲人们的善意关心“你应该多吃一点”,在他听来都特别刺耳。平时连买衣服都难,成年人的对他来说太大,童装类的又偏小,而且款式也不符合年龄阶段。后来,慢慢的,他终于解开了自己的心结,虽然他不能像某些男生那样凭借身高轻松投篮,但他用更多的时间练习,掌握投篮技巧。他手指比较短小,无法尽情伸展,所以弹不好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但是他可以把某个摇滚乐队的歌曲弹得出神入化……

恐怕许多学生都不会想到把自己的“缺点”当文章来写,但这个学生以坦然的心态,娓娓道来地与招生官说着他认为人生中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这件事,看似切口很少,甚至有点冒险,而在招生官这里,效果似乎不错,他获得了一所很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或许,这则故事让招生官体会到这个男生内心的柔软处和此后走出阴霾,奋起的坚强。能直面自己缺陷的人,往往有颗强大的内心。

社交恐惧症患者“牵手”心理学

还有则与之相似的故事。有一位学生曾毫无缘由地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在公众场合不敢与人说话对视,最严重的时候,他无法上学,拒绝与其他人交流。所幸的是,在心理医生的治疗与家人的帮助下,他最终走出阴霾。他在文章中描述了这段经历,称因为这段经历,他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常常自己研习一些心理学书籍,并去担当他的心理医生的小志愿者——因为他曾经经历过这样的病痛,所以更明白与社交恐惧症的人如何相处,而其他一些身受此心理疾病折磨的青少年也相对愿意跟他有一点交流。

据我了解,在定这篇文章内容的时候,学生、家长以及升学指导老师心里都有些顾虑,这样的一种心理疾病会不会给申请带来负面的影响?万一学校担心该学生在海外学习生活中,心理和精神状态出现问题,是不是就不给录取通知书了呢?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我们都觉得这篇东西很真实,而且学生从这样一种困境中走了出来,现在还能帮助别人,这种积极向上的能量是会受欢迎的。事实上,他的录取结果非常令人满意。

其实,申请文章未必要立意定得高远,异位思考,如果我们是读者,自然也希望看到一些新奇有趣,有思想,有感情的文章。当然也不能为了求新求创意,故意编造一些故事,编造之痕迹和套路,人神共愤。

可以看到,外国招生官的思维方式和他们国家的教育体系比较一致,严谨不乏宽松、随意而且客观。所以真实可信的、出其不意的、有独到见解的,都会让人喜欢的。最后再多强调也不为过:只有自创的、自我的、自信的材料文书,才是通向成功申学的金钥匙。(张怡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