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美国这样过年 残腊尽处闻东风
题目套用了唐人曹松的《除夜》诗,起首两句有云:“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点了除夕夜的题。后面两句很有点特色,“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把除夕夜送旧迎新的心情写得委婉曲折,欲说还休。
年年有一夜“平分两岁”。鼠年那年恰好在美国,异乡异客,除夜风景也独异,便留作今日时时想起的记忆。
2009年1月中旬,根据和美国奥隆尼大学的交流协定,我率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教师培训团,赴美国加州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内容安排得异常紧凑。
春节忽地临近了。
加州不会有任何春节气氛。不仅因为春节属于中国人,也和加州四季如春相关。中国春节送旧迎新,迎的是新一年的新,更是不远处隐隐约约春天的气息。
培训团连我在内20人,除了我都是第一次来美国,多数老师还是第一次出国。“每逢佳节倍思亲”,过好春节,成了培训团一件不可等闲视之的事了。
这就得感谢奥隆尼大学的方锡生教授了。方教授原籍江苏,上世纪80年代来美国留学,后来供职奥隆尼大学,除教学外,受院长委托,专门负责与中国的教育交流。我的好朋友李新鲁,系小我一届的中学同学,曾一起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来美国后成了方先生的朋友。蒙新鲁牵线,方先生陪奥隆尼大学校长访问了学院,学院和奥隆尼大学结成了伙伴关系。
方教授的意见非常简单:到他家过除夕。我听了有些不安:那么多人呢,你家里怎么弄?
方教授说,我家能装下,人多还热闹呢!我们包饺子过年,怎么样?
恭敬不如从命。但也有一丝担心:身处美国,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安排不出来20人的年夜饭。
1月25日鼠年除夕,晚7点多,我们一行到了位于弗瑞蒙的方先生家,他夫人顾珊繁女士已经等在门口。顾女士系上海人,为人谦和细腻。还是黄昏时分,方先生家门灯大亮,门楣上彩灯闪烁,一派喜庆。大家簇拥着进了客厅,客厅已布置成大餐厅,长条桌上,几个锅热气腾腾。顾女士说,知道老师们是浙江人,预先做了卤味,加上煮毛豆,素什锦,佐酒就有家乡味了。客厅一侧的大电视,DVD机播放着《非诚勿扰》,我想,要是告诉冯小刚,他的贺岁片“贺”进了美国加州一个华人家里,被几十个华人分享,一定小有得意。
中国人的一大特色,就是众声喧哗。在国外的公众场合,这常被诟病;但在家里,越是喧哗,越显得热情和欢乐。此刻,老师们闹成一团,像是要把方先生家屋顶掀起来;很快,就三五成群聚成几拨,包起了饺子。方先生一定始料未及,来人大多从未包过饺子,这样,我和新鲁,加上老师里的几个北方人后代,把上衣一脱,卷起袖子,成了包饺子的现场教练。好在饺子皮都是超市买的,只需包进顾女士精心调好的馅,指导的要诀也就简单:馅适量;饺子皮包严实了。几个男老师也许家里“大爷”惯了的,这时坐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喝酒,边聊起了天。
新鲁接到电话,他大声说着来方先生家的路线。我知道,是陈建平和她的夫君林家俊来了。陈建平和林家俊都是杭州老乡,“文革”后杭州大学教育系第一届毕业生。多年在美,事业有成,我曾戏言,他们是一对“富春江边神仙侣”。
新鲁拿着手机出了门,一会就听到建平爽朗的笑声,笑声未落,就看到她抱着一个新烤的大蛋糕,和家俊前后进来。家俊从拎着的袋子里掏出两瓶白酒,几个男老师欢呼起来。家俊身后闪出一个人,原来是新鲁夫人南茜,从小随父母移居美国,也是老朋友相逢,分外欣喜。
饺子一锅接一锅煮,酒一瓶接一瓶开,一些老师很快酒足饭饱,有老师坐到钢琴前,随手一拨,一串悦耳的琴声响起,一个声乐老师大声唱起歌来。年夜饭不知不觉过渡到了“春晚”——这可是表演类专业老师的长项:西洋歌民歌流行歌曲、民族舞古典舞芭蕾片段、越剧京剧唱段,一个接一个。非表演类专业的老师也兴冲冲在忙:这边,顾女士搬出她的首饰盒,请文物鉴定专业老师帮着鉴定她收集的零碎古玩;那边,有老师清理出桌面,方先生正铺着宣纸,请书法专业老师“留下墨宝”。建平把蛋糕切了,转圈儿请大家品尝。南茜一如既往不声不响,只顾看着,我看她眼睛有些潮湿。
春节其实是寄托感情的呀!在加州,在这个送走鼠年迎来牛年的除夕,我忽然感到了华人朋友浓浓的感情——那是夹乡情、友情、亲情于一体的家国之情。
唐人苏味道有诗咏道: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零点钟声终于响起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这两句诗。大家共同唱起《难忘今宵》,我出了门,加州的夜色一片钢蓝,群星璀璨,微风送来不知名的花香。我听歌声跃出屋顶,回响在夜空——
那是加州夜空难得听到的中文歌吧?歌声中,一群中国人欢度着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大洋彼岸,祖国那一侧,早已是崭新的牛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