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金融大牛扎堆的卡斯商学院:不要只当好学生
我的硕士就读于约克大学计算机专业,并非金融“科班”出身。
毕业后,我先后投身于咨询业和金融业,在一家很大的对冲基金公司工作一年后,遇到了“职业瓶颈”。
在行业要求、团队管理能力和专业上,我都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当时EMBA很流行,就很想借这个机会再深造一下。于是把目光放在了帝国理工商学院、伦敦商学院和卡斯商学院这三所学校上,考虑到学校特点、工作经验和专长匹配上,最终选择了卡斯。
考试不是为了拿高分
当时卡斯商学院并不要求学生提供GMAT成绩,但我还是去考了,750分——考了“几乎是当时伦敦考区的最高分”。拿着这个成绩,在2010年,信心满满地进入了卡斯修读EMBA。
全班36个人,我不仅是唯一的中国人,而且还是年龄最小的学生之一,其他学生都比我大上一圈。
入学之后,我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我原来以为EMBA课程相对轻松,毕竟白天要上班,晚上要上课,可事实上,课程难度并没有折扣。一周里,我要拿出两到三个晚上到学校上课,有时周末也有课。
第一个学年里要完成14门必修课,其他时间,除了要完成作业、写论文、参与小组作业外,还要对付各科的考试。
面对考试,在对冲基金和咨询管理公司有过工作经验的我底子是有的,但毕竟第一学历并非金融,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而且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人骨子里逢考必争的心理,也给我很大压力。
考试力争考出好成绩,这是应该的。但我觉得卡斯的课程核心并不是竞争,不是比谁的分考得高,而是通过课程学习,认识一些领先行业中的领先企业人物。 ‘You want to know the best’(你要认识最好的人),而不仅仅是‘You want to be the best’(你要成为最好),EMBA学习更多是一个获取资源和渠道的过程。
但不管怎么说,通过考试是最基本的, 我那时特别害怕重考。因为一旦重考,前一次准备考试的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了,还得一边重新准备考试一边兼顾上班,实在是很让人崩溃。
第一个学年下来,身边就有一些同学因为跟不上课程没有通过考试,最终没有毕业,这比例还不小。
“金融大牛”扎堆
卡斯商学院与伦敦的金融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卡斯请了一大批在业界有过多年经验或者现在还在业界任职的“金融大牛”们担任导师或兼职导师,以企业并购中心主任斯科特·莫勒(Scott Moeller)、金融教授兼EMBA课程主任斯蒂文·托马斯(Steven Thomas)和欧洲私募审评委员会成员、资深研究员盖伊·弗雷泽-桑普森(Guy Fraser-Sampson)等为代表。
这些老师给我们很大帮助。因为他们给我们的不仅是学术层面上的知识,还会把一些业界的一手资讯带给我们。这样一下就把学生和市场拉得很近。
在课堂上,既能学到西方的经典案例,有些案例就是老师的亲身经历,还能听到一些来自中国的案例,比如老师就曾经拿中国专门从事防盗门生产的盼盼集团的上市做案例分析。
卡斯商学院的EMBA选修课中,有两门课年年爆满,一门是斯科特·莫勒教授的企业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另一门就是我导师盖伊·弗雷泽-桑普森的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
在卡斯,导师的作用不单单是传业授道解惑,而是直接为学生进入相关领域提供机会。
盖伊是一些欧洲私募评审委员会的委员,他每年会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与一些具有潜力的私募基金接触,了解这些候选的私募股权的情况。在参与评选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大量地接触这个圈子,从而获得就业机会。
毕业之后,我还保持着与老师的密切接触。
一次,参加斯科特•莫勒主持的讲座,讲座邀请了阿玛多伊斯资本投资公司(Amadeus Capital Partners)的首席执行官和合伙人安妮·格拉芙(Anne Glover)女士做演讲。安妮之前没有去过中国,也没有接触过中国的资本。
在我的安排下,她在一个月内去了北京和上海两次,接触了中国一些领先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中国之行让安妮很震惊,她觉得中国有很多的机遇,决定把自己的一些科技投资与中国的领先的互联网行业的资金结合起来,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互联网科技。
全球资源派上大用场
EMBA 的课程一共有两年,在完成了第一年14门必修课之后,第二年也并不轻松。在这一年里,除了6门选修课外,还要完成两个国际项目(International Consultancy)。
在两个不同的国家,要和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打交道。去的第一站是巴西,为巴西本土的一家超大规模的综合性企业 Odebrecht做企业金融与融资顾问(Corporate Finance Advisory)。我的任务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带领团队做出一个符合企业融资和并购诉求的方案。
在伦敦时,已经适应了西方体系化、程序化的工作流程,但是到了当地却发现,光靠在正式会面(Formal Approach)中与客户接触是不够的,巴西人做事更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
比如一个并购方案,在西方,我们只会在正式场合与对方提及,而在闲聊时,即使提及也不会有人当真。而在巴西,在私下的场合里,他们会认真倾听,甚至比在正式场合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
有时写一封很长的Email,不如与客户私下见一面。
第二站去的是阿联酋迪拜。
迪拜虽然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但却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在与阿联酋航空(Emirates Airline)的高管交流时,这些高管往往带有皇室色彩,需要十分注意调整自己的语气。做方案陈述时,不能提及涉及到宗教忌讳的字眼。这虽然是一些小细节,却是决定项目成败最基本的环节。
在卡斯商学院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也对日后的职业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毕业12个月之后,这种感觉愈加明显。对职业前景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去年,我跳槽到一家国资跨境公司的投融资部门,在卡斯积累的人脉和经验派上了大用场。
所在的部门要帮助一些中资企业在巴西进行投资,其中需要一些在巴西当地的资源,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联系在桑坦德银行(Santander Bank)担任律师的巴西同学帮忙。
无论是当地的资源还是投资机会,他能够给我提供很好的建议。我在业务上有什么需求,会第一时间在我的校友群里散发出去,向这些地方的同学请教。
我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有南美、中东、非洲、澳洲,现在基本上有任何的投资,都能找到对应的资源。当然,他们有什么有关中国的问题,也会来请教我。
虽然MBA和EMBA课程在海外的华人群体上得到了关注,但是真正进入这些商学院进行深造的中国学员还是少数。
中国资本到境外投融资在过去几年发展得并不成熟,或者代价过大,但我认为在未来的三到五年,海内外资源互动将会是一个大趋势。这就需要很多熟悉海内外资本运作业务而且能有效调动这些资源的人才。
对于想从事和人和资源打交道这方面工作的中国人来说,需要一个更快更有效的方式来提升自己。
在卡斯认识和接触的这些同学、老师和校友,是让你了解从而进入这一行业最迅速和有效的方式,这是一笔很宝贵的资源,但是很多中国学员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实在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