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名校牛津剑桥的历史起源谈“牛剑”之争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时常被合称为牛剑。他们两个作为英格兰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有着很久的竞争渊源。牛津大学被英国泰晤士报(The Times)连续四年评为综合排名第一的大学,在2005年被英国卫报(The Guardian)排名第一。
牛津剑桥之争由来已久,但竞争未必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也可以开创一种双赢的局面。生命是需要对手的,没有对手就不可能成长。或许正是这几百年来互不服输的竞争,才促使这两所世界名校不断发展。
“泰晤士河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对于热爱体育运动的英国人而言,牛剑两校的划船赛将激情与活力带给这个岛国的居民,堪称全国的一次盛大的体育嘉年华。
每年的春天,牛剑两校的体育精英就在这蓝色的泰晤士河上一决高下。牛津的选手身着深蓝色的赛服,而剑桥的选手则身着浅蓝色的赛服。“一百五十次,所有的桨同一频率划动,惊扰了泰晤士河平日的宁静。
同样数量的眼睛注视同一前方,同样数量的手臂疾速挥舞,同样数量的肺同一频率呼吸……”阿恰巴德·麦克拉伦描写的这幅景象在这蓝色的泰晤士河上反复重现。
英国媒体将他们比作是“泰晤士河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深蓝和浅蓝早就不是一场简单的比赛,它已沉淀为牛津和剑桥人的集体记忆。
有人说,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是英伦三岛上两个最不同寻常的地方。
从伦敦出发,车行向北一个半小时可以抵达剑桥,向西一个小时可以到达牛津。这两座小城相距约150公里,但人们经常同时提起它们,英语中因此有了“Oxbridge”(牛剑)这样的合称词汇。在英格兰民族的精神地图上,它们出类拔萃,同时又深受欢迎。
“牛剑”就像希腊神话中,变成双子座的兄弟卡斯特和波鲁克斯一般,永不离散。它们是英伦大学中无与伦比的星辰,几百年来,灿烂迷人的光芒始终耀眼。
“牛津是剑桥的母亲,剑桥是哈佛的妈妈”
剑桥大学的历史比起牛津大学要晚了60年。1209年,牛津的一位学生在练习射箭的时候将镇上的一名妇女误杀,从而激化了早已蕴含在牛津市民与学生、学者之间的矛盾,两名学者竟然被当众吊死。
整个牛津人心惶惶,学校停课,有教师和学生以个人或团体的方式逃离牛津。他们来到剑桥,发现这个宁静的小镇十分适合学习和研究。
他们在当地教会的帮助下在剑河旁安营扎寨,潜心文化传播和学术钻研,从而开创出一片新的学术天地。有趣的是,美国赫赫有名的哈佛大学竟然是剑桥的派生体。
1637年,剑桥大学伊曼纽学院的毕业生约翰·哈佛移民美洲。在去世前,他将自己一半的产业和图书馆捐献出来,建立了哈佛学院,形式完全仿照伊曼纽学院。以后便发展为哈佛大学。
而哈佛所在的小镇,也被命名为Cambridge,为了区别于英国的剑桥,中文译名称为“坎布里奇”。对此,有人打趣说:“一只不错的英国老鸟孵化出美国的巨鹰来。”
每一年,都有许多哈佛毕业的本科生申请来剑桥读研,为的就是圆一个追根寻源的梦。有人这样形容牛津、剑桥、哈佛这三所世界名校的渊源:牛津是剑桥的母亲,剑桥是哈佛的妈妈。
“艺术的牛津,科学的剑桥”
牛津与剑桥,同为世界一流的知名学府,两者之间的对抗关系似乎永远存在。在各个方面,他们都不乐意承认他们的共通性其实大过了差异。
“艺术的牛津,科学的剑桥”——一方是人文科学家,另一方是自然科学家,这似乎是很多人心中固定的公式。剑桥大学类似中国的清华大学,以理工科著称,出了7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而牛津大学则和国内的北京大学一样以文科著称。
在牛津大学就读过的英国首相,几乎可以排成一个排。坎宁、麦克米伦、道格拉斯霍姆、威尔逊、希思、撒切尔、布莱尔——唐宁街10号简直就是牛津大学开的分校!还有许多有影响的政界人物,像巴基斯坦的贝·布托、前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原香港总督彭定康,以及一大批的影视明星、著名作家、制片人,都毕业于牛津大学。
同样的悠久历史,同样的杰出地位,造就了同样心高气傲的牛津人和剑桥人。
据说,牛津人相信是他们统治着世界,而剑桥人会撇撇嘴:我们根本不在乎是谁在统治世界!牛津和剑桥都喜欢称对方为“另一个地方”,好像这是最大的贬低似的。
前联邦德国总统理查德·冯·魏茨泽克是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1994年剑桥大学也决定授予他荣誉博士的头衔。对于他曾接受牛津的荣誉称号一事,剑桥大学的人用一句话轻描淡写:“不要紧,一生中总要有改正错误的机会。”
在近几年英国综合性大学的排行榜上,牛津的位置一直排在剑桥之后,这多少让牛津人有些愤愤不平,于是就拿两校校徽上的区别做起文章来。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的校徽上都有一本书,只是剑桥的那本书是合上的,而牛津的那本是打开的。
牛津人嘲笑剑桥人不用功读书,只拿书本装点门面,没想到剑桥人毫不犹豫地回击:“哪儿啊,是你们读书太慢,我们都学完了,你们还在学。”
牛津大学——“上主是我的亮光”
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位于英国牛津市,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在九个世纪的历史中,一直是英国乃至世界级的顶尖学府。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里(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牛津大学在世界名列第四,在科学,艺术和人文学科中名列第二,是欧洲最好的大学。牛津大学是英国研究型团体罗素大学集团的成员,大学的格言是拉丁文Dominus illuminatio mea,意思是“上主是我的亮光”(The Lord is my light),出自《圣经》中的詩篇第27篇。
历史
牛津大学建立时间不详,因为那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它可以追溯到1096年于那里开始的教学。当英法关系恶化,英王亨利二世于1167年禁止英国学生在巴黎大学学习后,牛津开始迅速发展。也就是从此时开始,第一个学校公寓建立,之后逐渐成为学院。
1209年,由于学生暴力行为,大学被解散(此事件导致了一些学生和教师离开牛津并建立了剑桥大学)。1214年6月20日,经过一名教皇使节的磋商,大学重新回到了牛津,并得到了特许。牛津大学的身份直到1571年通过的一项法案而得到证实的确定。
学校机构
大学图书馆牛津由一个中央学校(包括校和系图书馆,以及科学实验室),39个学院以及7个永久私人公寓(permanent private halls,PPHs)。这些学院并不只是宿舍,而是实质上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
有些学院只接受研究生,而有一个学院根本就不招收学生。目前只有一个学院(St. Hilda's)只招收女生(许多教会PPHs只招收男生)。
牛津的学院系统产生于大学诞生之时,并逐渐成为牛津市独立机构的集合体。
与大多数其他大学组织结构相似,牛津大学又根据专业分为不同的系。系通常在研究生教学中扮演主要角色,提供讲座、课程以及组织考试。系也通常是被外部机构包括大型研究委员会资助的研究中心。牛津大学的35所学院及其机构散布于牛津全城。
牛津出版社举世闻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出版社。尤其是它的20卷《牛津英语词典》,享誉全球。
除学院外,牛津大学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尤其是后者)主要由学部来组织,学部不是大学内的自治单位,它们都是跨学院的机构,不附属于任何一个学院,不过各学部的教师和学生首先必须是牛津大学内某一学院的一员。
牛津的研究力量雄厚,在其教师队伍中,就有83位皇家学会会员,125位英国科学院院士。在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它都名列英国乃至世界前茅。
1987-1988年度牛津从研究资助和合同中收入3,200万英镑,在英国各大学中名列第一。近些年来,牛津不仅在文科而且在理科、不仅在基础科学而且在应用科学研究中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牛津最早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考古研究。
牛津大学有许多杰出的神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历史学家、音乐家、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它的政治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力量都相当强。
牛津大学在英国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世纪以前的英国,仅有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而剑桥大学还是13世纪初由牛津的部分师生创办的。
在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曾就读于牛津,其中包括:13世纪的著名学者马杰·培根,14世纪曾任贝利奥尔学院院长,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英译本《圣经》的组织者、18世纪发起宗教复兴运动,创立卫理公会的约翰·韦斯利和查尔斯·韦斯利,文学翻译家塞缪尔·约翰逊,19世纪的儿童文学家查尔斯·道奇森等。
在英国历史上40个首相中,就有29个是牛津毕业生,包括当代英国最著名的政治家哈马德·威尔逊、爱德华·希思、玛格丽特·撒彻尔等。
牛津大学的毕业生中还有一位欧洲国家的总统、一位挪威国王、5位美国参议员,澳大利亚内阁1/3的成员。现代文学家格林、奥登等人也毕业于牛津。牛津大学毕业生中还有21位获诺贝尔奖。
总而言之,牛津大学是一所独具特色的大学。
剑桥大学——逃亡牛津者建立的大学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位于英格兰的剑桥镇,是英国也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被合称为“牛桥(Oxbridge)”,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政治家都来自于这所大学。
剑桥大学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大约有8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此执教或学习,70多人是剑桥大学的学生。
剑桥大学还是英国的名校联盟“罗素集团”(Russell Group of Universities)和欧洲的大学联盟科英布拉集团(Coimbra Group)的成员。
历史
据传说,剑桥大学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学者建立的。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在1233年给与剑桥“校长及大学学者”以保护的确认,进一步确认了剑桥作为大学的地位。
剑河边的国王学院剑桥大学的学生参与多种业余活动,其中划船是最流行的体育运动,剑桥大学各学院间经常比赛,而且剑桥大学每年都会与牛津大学举行划船比赛。各学院间还举行其他各种体育比赛,包括橄榄球、板球、国际象棋等。
剑桥大学还流传着许多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是有关王后学院的数学桥的。传说中该桥由牛顿所建,整座桥原本没有使用一个螺丝,但是后来一个好奇的学生把桥拆掉研究,却无法按原样装回去,只能用螺丝钉重造了这座桥。
这个故事是假的,因为数学桥是在牛顿死后22年才建起来的。真正的情况是,该桥最早是用铁钉连接,比较不明显,但是现在新造的这座用的是螺丝。(不过这座桥似乎确实是被一名好奇的学生拆开来,然后再重新装回去的)
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被命名为“剑河”(River Cam,也译作“康河”),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在这个镇上,此外还有20多所教堂。
组织结构
剑桥大学实际上只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学院联合体,各学院高度自治,但是都遵守统一的剑桥大学章程,该章程是由大学的立法结构起草通过的,每年还会修订。剑桥大学只负责考试与学位颁发,而招收学生的具体标准则由各学院自行决定,并自行招生。
与牛津大学相比,剑桥尤其注重自然科学的研究。剑桥有一半学生是学理工科的。除了牛顿、达尔文、罗素、培根、李约瑟、霍金等科学巨匠以及哈佛大学创始人哈佛外,剑桥还培育出了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差不多是哈佛、耶鲁两校之和。
独特的学院制
剑桥大学历史古老悠久,至今它仍和牛津大学保持着独特的学院制。
剑桥的各个学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只有10万人左右的小镇里。这些学院建于不同的时代,最早的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了。就像它们的建筑一样各具特色,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独立的个性,并且都是独立的教学机构,享有很大的自治权。
这种独特的学院制始于16世纪末期。其特点是学院属于大学,但是不由大学管理,而是独立自治的团体法人,由院长及院士共同管理。
各学院有自己的领导机构和章程,但其章程服从大学章程中的有关规定,上至行政财务,下至招生教学,学院都有很大的自主权。可按自己的章程行事,但学院章程未经大学及枢密院同意不得改动。
大学负责研究生的招生,学院负责本科生的招生,数量由大学统一规划。所有学生的教学由大学负责,而学院负责学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业余辅导。每年年底,大学按照各学院本科生的成绩,按一定规则打分,把学院排队,促使学院之间相互竞争。
顶尖大学出顶尖人才
20世纪以来,剑桥仍旧是人才辈出,包括3任英国首相,凯恩斯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凯恩斯,有数学家和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罗素,传记家和评论家史特拉赛,短篇小说家福斯特,生物化学家和科学史家李约瑟等都出于剑桥大学。印度前任总理尼赫鲁、拉吉夫·甘地、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等都是剑桥校友。
校园生活
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剑桥在授课和学术研究上有许多独特的地方,同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也造就了它独特的学风,给人极其鲜明的印象。剑桥大学的使命是:通过从事国际最高水平的教学和研究对社会做出贡献。
鼓励提问精神
剑桥大学的导师制是其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即由各学院为每个新入校的本科生从院士中指定一位导师以了解和关注其生活和学习,并对学院和大学负责,但不承担学生的教学,教学任务由各个学系的学习指导员所指定的辅导教师承担。因此,剑桥大学的教师负有双重任务,一是在学系里担任教学和研究,一是在学院里担任导师。
剑桥大学教育指导原则,是鼓励提问精神,学科面要广泛,保证所有学科的质量和深度,教学和科研密切联系,大力支持研究人员,加强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上剑桥大学为水平不一的有识之士提供学术研究的机会,这里是求知欲强的学生们扩大知识面、掌握一门学科的圣地。剑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历来非常广。为了攻读更高的学位,或是为了通过职业资格考试,通常有1/4的学生会继续学习深造。
剑桥大学的最大特点是学校的杰出学术成就,包括毕业生所取得的成就和在校教师的原创性研究。剑桥以传统和创新闻名于世,不断开出新的课程,不断有新的发明。学校开放性强,非常注重兼收并蓄,信息流通,并广泛邀请海内外学者到学校讲课或进行科学研究。
“牛剑之争”的起源
作为英格兰民族知识界的双驾马车,牛津、剑桥之间的互不服气也算历史久远了。
19世纪20年代,两个分别跻身于这两大名校的好友突发奇想,既然牛剑在学术教育上互不服输,不如举行一次划船对抗赛来较量一番。原来这两所大学都位于河畔,分别依傍着康河和查韦尔河。
划船运动在两校都很受欢迎,唯一的不同是划船的方法:在剑桥,船头朝前,划船人站在船尾;而在牛津,则是船尾朝前,划船人站在船头。划船比赛的两个创始人碰巧都叫做查尔斯。
剑桥的查尔斯·莫瓦尔出身名门;牛津的查尔斯·华兹华斯更是有来头,他的叔叔就是英国著名的“湖畔派”桂冠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老华兹华斯还曾是剑桥的学子。
1829年3月12日,剑桥向牛津下了战书:“剑桥大学在此向牛津大学挑战,在伦敦或靠近伦敦的泰晤士河上进行一次8人赛艇比赛,时间定在复活节期间。”
同年6月10日,划船赛在伦敦泰晤士河牛津郡的亨利段河面进行,牛津大学在首次比赛中获胜,从此拉开了两校间百年恩怨的序幕,前一年的失败者就成为下一年的挑战者。在过去的151届比赛中,剑桥赢了78次,而牛津赢了72次。
在1877年的那次对抗赛中,两队同时抵达,由于当时并没有终点摄像设备,所以被裁定为平局。目前,剑桥大学保持着时间最长的连胜纪录———1924年到1936年连胜13次,而牛津只有一次10连胜(1976年到1985年)。
“牛剑”,在竞争中成长
几百年来,牛剑两校激烈地竞争着,但他们同样互相尊重,难舍难弃。
哈维尔·马里亚斯的观察十分精辟:“对世界上其他任何大学毕业生都不由自主地表现出蔑视态度的牛津人,唯独对剑桥人表现得特别尊敬,那种尊敬,似乎意味着唯独有与他们同样独特的人们相伴,才让他们感到舒服。”
其实,牛津剑桥在学术交流、人才流动等很多方面配合得十分默契,它们相互携手保持着顶尖高等教育水准。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剑桥的Sen教授,就曾经执教于牛津大学。我们系的系主任PeterNolan也曾同时执鞭于这两所大学。
竞争未必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它也可以开创一种双赢的局面。生命是需要对手的,没有对手就不可能成长。或许正是这几百年来互不服输的竞争,才促使这两所世界名校不断发展。
《罗马衰亡史》的作者吉朋曾和朋友讲,他在牛津的3年是一生中最懒惰、最不出产的3年。《进化论》的作者达尔文也说,在剑桥什么事儿也没做。在印度总理尼赫鲁的回忆录中,他在剑桥求学的3年里,对于骑车、网球和赌博的兴趣远远超过了政治。
他这样形容他的大学生活:3年的岁月平静无波,时光缓缓流淌,一如那慵懒的康河。这样“无为”的学校究竟魅力何在,竟使得万千学子千里迢迢负笈而来?答案就在这环境、这氛围、这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