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牛津哈佛为何录取这些“低分生”?

2012-02-09 来源:凤凰网

7日多家媒体报道:日前,济南女孩郑雯收到了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是唯一没有经过面试就踏入牛津大学的学生。在学校,她加入了学生会,并组织了英语歌唱比赛、诵读比赛。初二时,她加入泉城义工,曾参加过发放环保购物袋等活动。进入省实验中学后,她参与组织了环保服装大赛。“牛津大学录取我,可能就是看中了这些经历。”她说。

无独有偶,前几天媒体报道,银川男孩小杨成为哈佛有史以来录取分数最低的华人学生。他注册了一家NGO——非政府组织,曾与同伴募集到5万本图书、15台电脑,分别送给18所农村小学。他还跑到大学,征招短期支教的老师去偏僻地区的小学教英语、电脑、音乐等。虽然小杨的SAT考试成绩不理想,只考了2000分多点儿,却最终被哈佛大学录取。

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公共作为的积极推动者、公益行为的努力承担者,借助各种“稚嫩的公共和公益参与”,提升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合作能力、意志品格、爱心品格,让知识和能力为更多人带来快乐幸福,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精英人才,绝对不仅是高精尖的知识拥有者,而更是充满爱心和慈善品质、包容品格、体恤性情的人格高尚者和品德高尚者。

遗憾的是,国内教育在公共性、公益性方面,重视度不够高。尽管我们说要强化道德品质、爱心行为,但因为在现行考试录取制度中,道德考核、公共素养的考核基本上都是虚的,使学生录取、人才评判成为事实上的“分数单打一”。

正因为社会视野太狭窄,缺乏应有的社会活动、社会公共作为,很多孩子不仅生活和生存能力低下,而且在道德品质上养成了一种自私倾向:唯我独尊,不愿分享;自以为是,坐井观天。

在社会竞争对公共素养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今天,毫无疑问,教育应该将孩子从学校、家庭之“圈”中解放出来,放养到海阔天空的社会大舞台;将孩子从小天地中解放出来,放养到广阔的大爱天地。而孩子,也会因为这种奉献而更加快乐幸福,会因为这种“走出去”而具有强烈的社会成就感。这才是教育最该实现的使命。

相关学校

相关阅读

留学咨询 分享 返回顶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