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眼中的英国教育:英国大学追求什么?
第一,攻读学位并不强调连续性。
在国内的时候,我们普遍的观念都是念完本科念硕士,然后继续读博士。可是在这里,攻读学位是一个相当灵活的选择。有些人数学本科念完后在银行、财会事务所工作了2-5年又回来读硕士了(我的两个同学就是这样);有些人读了一个硕士,又读了一个硕士,才开始读博士(一个PhD就是这样,先念了物理学硕士,又念了数学硕士,现在读数学博士)。这种现象在英国很普遍,我们并没有必要本科毕业就读硕士。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对“学位”的正确认识。
第二,对学位的科学认识:学位不代表成就。
在英国,硕士和PhD也没有什么杰出的成就。在这里,硕士和博士都是普通的学生,并不是给教授打工的“打工仔”。如果在国内,博士想要毕业,除了要发表博士学位论文,还要发表多个期刊;但是在英国,你只需要完成一个像样的学位论文,不需要出版发表,只要通过学术委员会认可就行。那么这样看来,英国的学位其实比国内的学位要“次”很多咯?非也,英国的学位,其实际含金量要超过国内的学位。在英国的学术系统中,Master和PhD并不是成熟的学者,而是思想上的深度和广度的一种体现,这才是“硕”和“博”的中文翻译来源。培养硕士和博士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产出科研成果,而是培养出对一个领域有历史眼光、能把握科学发展潮流、能独立完成科研工作的人。在英国,Master和PhD并不必然代表学术道路,事实上,学生读书期间除了上课、研讨、开会,还会接受职业中心的职业教育,因而一个优秀的Master和PhD毕业生可能既有学术能力,又有职业能力。因此,不难理解有些人PhD毕业后去公司工作,或者有人工作一段后又回来读学位。因为大学与社会的紧密接触,Master和PhD毕业生同样受到公司的青睐。
英国的学术道路从哪里开始呢?从博士后研究员开始。这属于一种工作,而不再是当学生。更高级别的是“高级博士后”,这是晋级教授的通道。当一个人被评为教授后,他还有更高的目标:英国皇家科学院、工程学会员。
第三,英国的硕士不简单。
好多人,包括我,在计划留学时都会对英国的硕士学位充满担心。事实上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中国人对学位的认识,和西方人对学位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可以说,中国社会对学位的认识是不端正的,因而才有了“英国硕士不值钱”这种荒谬的说法。英国的硕士、博士教育培养的是能力、习惯和视野,而不是SCI论文的生产机器。其实看看身边的人,不管是哪种硕士,大家过得都不容易,大家的能力都在各种锤炼中获得提高。今天我排了课表,课程不少,而且上得又快,除此之外还有各种seminar、workshop和training session,还有学生会、慈善会、华人团体的各种涉外活动,当然还有自己的生活问题,而学术委员会绝对不会因为你的各种困难对你进行照顾。英国的学术委员会每年都会对研究生进行progress评定,不能通过的就要留级。据我所知,英国的研究生的年通过率一般是60%-70%,也就是说有好些人都是能读研却毕不了业的!而有些学校,比如帝国理工大学,其淘汰率能达到50%,有的学科能达到70%这种变态的程度!大家觉得来英国是来混学位的么?那么你来吧,有你受的。
不要在乎中国人怎么议论英国的硕士,每一种硕士在英国的体系中都是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的,而大学提供给你的各种community,是影响你发展的契机。我的同学中,还有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帝国理工的本科毕业生呢,他们不也是读一个一年的、“普通的”MSC么!有的甚至读了两个MSC!如果按照国内的认识,你怎么解释?!
第四,慈善、公益活动培养积极人生和高尚人格
Bristol大学在1876年建校,1909年受到英王册封成为正式大学。但是Bristol的发展却离不开一个叫Wills的烟草商人!Wills是维多利亚时代Bristol(英格兰第一大国际港口)的烟草大亨,1926年,Wills将数百万英镑捐献给Bristol大学行政院,于是大学得以迅速发展。Wills是巨商不错,但他是一个无私的人。BISC的创始人,是Bristol1975年的本科毕业生,他后来又取得了PhD学位,然而他现在却做着一个平凡的工作:建立留学生中心,为留学生创造聚餐、旅行、相互理解的环境。这个老先生并没有将PhD作为一种荣耀和资本,而是做一件自己觉得快乐的事。Woodland Church的Nudo,10年前成为基督教徒,他曾经也是无宗教主义者,但是他通过生活中的友善行为理解了基督教的要义:Let people know that there will always be good things to happen. To be positive to yourself, to be good to your neighbour. Think what you can do to make the neighbour better and happier.
积极融入慈善活动(charity)、公益活动(volunteering)是Bristol学生的日常活动。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相当部分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他们依然传承这样的精神,思考自己应该做哪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第五,大学排名不是衡量大学的唯一标准
请问什么是一个好的大学?
通常而言,大学的学术能力(SCI数量)等会作为衡量大学好坏的指标。在英国,虽然也有大学排名,但是这样的大学排名在国民心中其实并没有很高的分量,学生在择校的时候也不会过多考虑这个因素。
在英国,大学的理念除了“教书育人”“培养科研人才”“培养合格职业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服务社区。大学通常要求学生能与居民打成一片,这也正式学生的volunteering和社区的charity的来源。
一个好的大学,就是这个大学所在城市、所在国家对这个大学的学生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就像我们,在Bristol的荫庇下,在Bristol多数店面都能享受10%-20%的折扣。一个好的大学,就是这里的学生经常做对社区有益的事情,与社区的环境融为一体,让大学和社区没有“围墙”的界限。一个好的大学,就是学生毕业后仍然愿意为母校做有益的事,帮助母校发展,为母校提供更多的对外联系。
没错,在英国人看来,一个学校的毕业生能够服务社会和母校的程度,才是继学校科研能力之后、评判学校好坏的第二大标准。
第六,大学关怀和无等级的自由
教授同样会参与学生活动,而且教授还很喜欢参与、甚至组织学生活动。我们数学系昨天的welcome party里,英国皇家科学院会员Peter Green,在party的2个半小时里,一直在现场和老师、研究生们交谈。在后来的回执邮件中,一些教授甚至说:The new students all seem to be positive and lovely! 在induction中,这些教授并不是要我们一直学习,相反,还鼓励我们多参加学生会、职业中心等的活动,不要做一个读死书的人,要享受生活,快乐生活。